“捡秋”热潮正盛,南京幕府山、紫金山、老山间,一批徒步者正忙着在落叶堆里“开盲盒”——一种名叫“八月炸”的野果,凭借炸裂外形和猎奇口感,成了新晋网红。
名字直白又狂野
“八月熟了就炸给你看”
八月炸,学名“三叶木通”,名字里藏着它的小秘密:农历八月成熟后,果皮会沿腹缝线自动裂开,露出乳白色果肉,像在直白宣告“我熟啦,快来吃”。因外形像小香蕉,北方人还叫它“土香蕉”,但味道可比香蕉复杂多了。
一口尝遍“香蕉+芒果”
却被籽“劝退”?
剥开青紫色外皮,咬下软糯果肉的瞬间,味觉像在“拆盲盒”:前调是香蕉的绵密,中调飘着芒果的清香,后调却迎来“籽粒暴击”——每个单果含近百颗籽,籽的比例占比高达70%,有人调侃“吃半小时,吐籽一小时”。
内行人支招:果肉平均重46g(约等于去壳中等鸡蛋的重量),吃时别嚼籽,直接吐掉更过瘾。但也有人偏爱这份甜糯黏牙,直言像在吃“热带水果混合体”,越吃越上头。
提醒!!!
▲孩子别吃:5岁以下儿童慎食,近百颗籽可能有卡喉风险。
▲把握最佳口感期:果皮呈青紫色、即将裂开时最适合吃,过早苦涩、过晚果肉氧化,味道会大打折扣。
南京山野为何“长满”八月炸?
从野果到网红的逆袭
原本以云贵川为主要产区的八月炸,是传统中药材,如今在南京多座山林“扎根”,全靠鸟类帮忙:成熟后果肉吸引鸟儿啄食,果籽被带到各处,遇到适宜环境就自然生长。不过野生果实小、籽多,品质远不如人工培育品种。
2018年,南京溧水溧乐农场开始人工种植八月炸,如今规模已达300亩。
通过改良,农场培育出少籽品种,再加上“大山野果”“童年回忆”的标签加持,长相奇特、口感独特的它,迅速从山野野味变成大众餐桌上的网红水果。
虽被调侃“吐籽比吃肉费劲儿”,但八月炸仍凭着独特的“反差感”圈粉无数。这个秋天,你愿意勇敢挑一颗爆裂开的八月炸尝尝吗?
浅尝辄止
山间野果就给它们吧
南京秋日“捡秋”,除了八月炸,山林间还有不少野趣,常见野果,比如:
1. 南天竹(剧毒):像“红玛瑙串”,小果子一颗挨一颗结成串,长在红叶子的灌木上。
提醒:红串果+红叶子,见了赶紧走,碰都别碰。
2. 夹竹桃(剧毒):果子像“青绿色小橄榄”,长在开粉色/白色大花的树上(花更常见)。
提醒:花好看但全株毒,果子再青也别好奇。
3. 火棘(慎食):像“迷你糖葫芦”,密密麻麻的小红果挤在一根枝上,叶子小而尖。
提醒:红果虽密但超涩,吃了准拉肚子,只可远观。
4.珊瑚豆(有毒):像“小西红柿”,单颗挂在枝上,成熟后红得发亮,叶子宽大有锯齿。
提醒:长得像小番茄,小孩容易拿,千万别让碰。
总之,遇到山间野果,别激动就尝鲜,安全第一,切记三点:
1 .确认身份:不认识的野果绝对不采不食,很多有毒植物果实与可食用果极其相似;
2. 彻底清洗:野外果实可能携带病菌、寄生虫,务必彻底清洁才能食用;
3. 浅尝辄止:即使确认可食,也不宜大量食用。
捡秋之乐,在于探寻过程,安全永远是品味自然的前提。用脚步丈量南京山林时,别忙着伸手捡野柿子、野核桃。这些挂在枝头、落在地上的野果,是鸟儿们的“越冬口粮”——红嘴相思鸟啄食野柿子,灰喜鹊衔走野核桃,它们正靠着这些自然馈赠积蓄能量过冬。
把野果留给留鸟和迁徙的候鸟吧,让山林里的“小居民”也能安稳度过寒冬,这才是秋天最温柔的相遇。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郑丽丽
部分图文来源:小红书网友
来源: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