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精酿啤酒成为了啤酒爱好者的“心头好”,当大家喝腻了工业啤酒后,发现精酿啤酒真的是无与伦比的的美味,细腻丰富的泡沫,麦芽浓郁的香味,以及入口的沙口感,让精酿啤酒直接走上神坛。
自从精酿啤酒火了后,各大啤酒厂商都推出了精酿啤酒,街边的精酿酒馆也是数不胜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精酿啤酒的商家都是赚的盆满钵满。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如今的精酿啤酒可能真的要“凉了”。
据统计街边精酿馆接二连三关店,电商平台销量同比下滑超20%,例如山东某些精酿工坊,以前是代理商排队抢购,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那么为啥精酿啤酒会出现目前的窘境呢?内行人给出了5个关键原因。
2015年前后,精酿啤酒被视为“蓝海市场”,吸引了大量创业者涌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精酿相关企业一度超过2.4万家。然而,市场容量有限,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迅速进入洗牌期。
传统啤酒巨头也加入了战局。青岛、燕京等品牌推出自有精酿产品,凭借渠道优势和规模化生产,以更低价格抢占市场。例如,青岛白啤售价仅6.5元/550ml,直接冲击了小众精酿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零售巨头如盒马、胖东来通过供应链整合,推出10元左右的平价精酿,进一步挤压了独立品牌的生存机会。
喝过精酿啤酒的都知道,一些知名的品牌精酿口感确实不错,随着精酿啤酒热度增高,市面上出现了无数精酿品牌,但是这些精酿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看似精酿,但是喝起来没有一丝精酿的口感,甚至比工业啤酒还要差。
更可恶的是,不少厂商动起了歪心思。用工业啤酒基液兑点香精,贴个 “手工精酿” 标签,价格直接翻三倍,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乱象愈演愈烈。数据显示,53% 的消费者都反映买过 “风味不稳定” 的精酿,信任崩塌成了行业最大的拦路虎。
精酿的定价一直很 “自信”:瓶装普遍 15-30 元,酒吧现打一杯就要 40-60 元,比工业啤酒贵 3-5 倍。通常情况下啤酒在夏季属于消费高峰期,大家撸着串喝着冰镇啤酒,确实是夏季解暑的一种方式。
然而当你和朋友聚餐时,一顿饭下来随便就能花个几百上千块,结果一看账单,精酿啤酒的价格占了大头。如今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家也都会算经济账,这么贵的精酿啤酒,还不如喝点便宜的工业啤酒,反正喝酒是其次,重要的是朋友们一起开心。
眼看精酿有市场,青岛、燕京等啤酒巨头早就悄悄布局。燕京 U8 靠 “工业精酿” 定位逆势增长,口感接近精酿,价格却只要 8-12 元,比中小品牌的成本价还低。巨头有生产线和渠道优势,能把价格压到中小品牌根本扛不住的地步。经销商直言 “燕京的精酿款铺到超市,我们的货根本没法比”,原本靠差价赚钱的中小品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竞争中接连败下阵来。
精酿啤酒的崛起,最初源于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前喝个精酿啤酒感觉就有点与众不同。但当新鲜感褪去,消费者开始回归理性。
首先,饮用场景受限。 精酿啤酒普遍酒精度高(4%-6%)、麦芽浓度高(12°P以上),口感醇厚甚至苦涩。这种特性适合慢品,却与聚餐、烧烤等“豪饮”场景格格不入。相比之下,工业啤酒的清淡口感更适配大众聚餐需求。
其次,健康意识觉醒。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酒精摄入愈发谨慎,低度、微醺成为新趋势。精酿啤酒的“重口味”反而成了负担,而果味啤酒、气泡酒等低度饮品更受欢迎。
以上就是今天所分享的内容,不知道大家对于精酿啤酒怎么看呢?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