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式传统糕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连环糕、双喜糕、擦酥、红回回、米月饼、酥糖、桔红糕、毛坦、油枣等。
01
追溯历史
婺式传统糕点的雏形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南宋《吴氏中馈录》中已有相关米制糕点的记载当时婺州(今浙江金华)民间盛行画饼祭月习俗,工匠会使用天然植物颜料在饼面绘制图案,这一传统至今仍保留在部分婺式糕点的制作流程中。宋代婺州民间盛行画饼祭月习俗,工匠使用天然植物颜料在饼面绘制图案,该传统被完整保留于现代婺式糕点的制作流程中。
婺式糕点以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蒸制工艺,具有少糖少油、口味清甜的特点,体现了江南地区的饮食特色和宋韵美学。如今婺式传统糕点已被列入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发展至今,成为当地独特的美食文化符号。
02
特点特色
婺式糕点里经典的四斤头包括连环糕、双喜糕、擦酥、红回回,每一种都有故事和来历。连环糕据说是从前有位媒人说媒,带着男方家制作的糕点上女方家门说合,因为糕点圆环套圆环,看上去就像一个“8”字格外别致受到女方家里青睐。双喜糕则是一位秀才成亲时,正巧传来了自己中举的消息,人们就将喜宴上的糕点称为双喜糕,就寓意双喜临门,步步高升。
在当地流传着吃擦酥能消解生活摩擦的传说,“吃了擦酥,生活舒心”。这种说法的由来源自于一堆新婚夫妻吵架后新娘回娘家,新郎带着擦酥上门赔罪的故事。在古汉语中的“回”,可以作量词,意为一段段。而红回回常被切成一块块的,似断似连,类似章回体小说的“回”。这个名字中的“回回”两个子不但象形,还写意。
03
制作工艺
婺式糕点中婺式米月饼也是经典,婺式米月饼,别名 “南宋雪月”,其前身是南宋的雪片月饼。传统月饼多以面粉为皮,追求酥脆或扎实。而婺式米月饼的米粉外皮,似有魔力,咬下去是柔和软糯,没了烤制外壳的烟火焦味,独留谷物本真的清甜,是一种独特的风味体验。饼皮是大米和糯米混合制成,大米带来了醇厚的米香,糯米带来软糯的口感,也成就了味道层次。制作时更是自然晾晒再磨粉,多次过筛,保留了大米原汁原味的清香。
另外桂花糕是将糖粉融化与糕粉按比例混合,擦料,入模压平成型,开刀出模制作而成。毛坦又称麻坦,是由糯米与红皮毛芋经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松子糕则是以熟粉、花生、糖粉、食用油为原料,按比例混合,擦料,入模压实成型而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