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社交平台,刷到韩国网友吵翻了的帖子,差点没把我刚喝的水喷出来 —— 他们天天拌米饭、配烤肉的泡菜,居然近 99% 的进口量都来自咱山东!有网友直接急得在论坛敲键盘:“这不是把咱的文化符号给人包圆了吗?” 说真的,刚看到这事儿我还愣了下,后来越想越觉得有意思,这背后的弯弯绕还真不少。
记得以前追《请回答 1988》,德善妈跟邻居换泡菜那场景,还有阿泽吃拌饭时挖一大勺泡菜的满足劲儿,当时就觉得泡菜在韩国人生活里,跟咱中国人饭桌上的酱油醋似的,少了就没味儿。可谁能想到啊,现在韩国超市里那些印着韩文、看着特 “本土” 的泡菜,你拿起来瞅产地,十有八九写着 “山东 XX 厂”。尤其是山东有个叫仁兆的小镇,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就这么个小镇,光它一个地方供的泡菜,就占了韩国进口量的八成!
你们别说,这事儿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个七八年,韩国就老闹 “泡菜危机”,我还记得有次刷新闻,他们那儿赶上极端天气,白菜价格直接飙上天,一颗白菜能卖到好几十块人民币,都快赶上肉价了!连腌泡菜必备的辣椒、大蒜也跟着涨价,不少小泡菜厂直接就停了工,老百姓想买口泡菜都得排队。那时候还是韩国总统亲自出面,紧急从咱山东调蔬菜过去救急,连关税都临时免了,这才把菜价给压下去,没让大家吃不上泡菜。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山东这边算是找准了门道。就说仁兆镇吧,那地方的地理条件真没话说,一马平川的平原,还有河水流过,灌溉方便,种出来的白菜又脆又嫩,口感跟韩国本土的比,一点不差。一开始韩国人还挺挑剔,讲究个 “身土不二”,觉得只有自己国家种的菜腌出来的泡菜才正宗。结果咱山东这边也实在,你要啥标准咱就按啥来,不仅把白菜种得越来越好,还专门请了懂韩式工艺的师傅,改良腌制流程,卫生标准卡得严严实实,最后腌出来的泡菜,味儿跟韩国本地的一模一样,慢慢的,就把他们的市场给拿下来了。
现在更逗了,山东不光自己种白菜腌泡菜,还成了个大中转站。河北、内蒙古那边的白菜,一车车拉到山东,在仁兆镇的工厂里统一加工成泡菜,然后装集装箱运到韩国。海关那边也特给力,专门开了绿色通道,基本上当天生产完,晚上就能装船,第二天就能到韩国港口,新鲜度跟刚从韩国本地泡菜坛里捞出来的没啥区别。我认识个山东姑娘,嫁到韩国好几年了,她跟我说,现在韩国超市里,你想找个非中国产的泡菜都难,以前大家还会特意挑本土牌子,现在根本没得选,货架上全是山东产的。
其实韩国网友崩溃也能理解,毕竟泡菜在他们心里,早就不只是一种食物了,更像是一种文化象征,逢年过节、家庭聚会,都得有泡菜撑场面。可现实情况摆在那儿,韩国国土本来就小,山地还多,能用来种蔬菜的地少得可怜,粮食自给率连三成还不到,光靠自己种的菜,根本不够全国人吃泡菜的。再碰上点台风、暴雨啥的天气,蔬菜收成一减,立马就断供,可不就得靠进口嘛。
说实在的,这事儿哪是什么 “文化被承包” 啊,就是实打实的供需问题。咱山东的菜农凭着好手艺、好条件,把生意做起来了,韩国人也能吃到便宜又稳定的泡菜,本来就是双赢的事儿。就是不知道那些喊着 “丢了文化符号” 的韩国网友,下次拌米饭的时候,会不会真的停下来,仔细看看泡菜罐子上的产地标签,要是看到 “山东” 俩字,不知道心里会是啥滋味儿。
你们说这事儿有意思不?一边是放不下的文化情结,一边是离不开的进口现实,凑到一块儿,还挺有戏剧性的。要是换作你们,吃着咱山东产的韩式泡菜,会觉得这是文化融合,还是觉得有点好笑呢?评论区跟我唠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