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张元
近日肯德基发布一个消息:嵊州小笼包于9月29日正式亮相肯德基。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作为嵊州人,非常开心也非常自豪,然后我就想,如果我就是那个小笼包,此时此刻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下面是笔者以“小笼包”口吻写下的文字。
我是一笼来自嵊州的发面小笼包,此刻,正静卧于肯德基早餐的蒸笼里。
竹编的笼屉缝隙间,透进都市清晨的冷光,也漏出我记忆里剡溪的氤氲水汽。
我的形貌,承袭了这片土地的基因:面皮由老面经十多个小时发酵,方得松软中带着韧劲;馅料取猪前腿肉与五花肉肥瘦相宜,佐以姜末、葱花,沿同一方向搅拌至水分完全吸收,终成弹牙多汁的奥妙。
这看似简单的构成,实则暗合嵊州人代代相传的工艺密码——皮要韧滑有弹性,收口留孔如鲤鱼嘴,观之形美,食之味鲜。
然而,我深知,我承载的远不止于技艺。我的魂魄,系于嵊州的山川形胜。这方土地,乃四山环抱之城:会稽山、四明山、西白山、天姥山脉如绿色臂弯,将嵊州轻轻揽入怀中。
群山在此造就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也孕育了剡溪这条母亲河。
剡溪水,曾照见王羲之归隐金庭观的身影,曾承载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扁舟,那“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魏晋风度,便如溪水般浸润了此地的灵魂。
至唐代,李白高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低吟“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一条“浙东唐诗之路”因之流淌成千古文脉,千余首诗作在此间诞生。
我面皮之韧,或许正得之于这山石的坚毅;我馅料之鲜,或许正源自这溪水的清冽。
我的血脉,亦融于嵊州的市井烟火。
我是从那被称作“百年越剧诞生地”的温婉水土中走来的。东王村门板搭成的“草台”上,落地唱书演变为水样柔情的越剧,那唱腔的千回百转,一如我收口时的细腻褶皱。
崇仁古镇的百座老台门间,宋明遗风犹存,抗战时曾被誉为“浙东小上海”的繁华,化作了今日艺术村里竹编、泥塑、根雕的匠心独运。
这便是我旅程的底色——非为某个个体的传奇,而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出走、坚守与融合的集体叙事。
这背后,是无数乡人“跳出蒸笼做小笼”的智慧,是制订标准、玩转数字化、推出“包子盲盒”“节气包子”“六小笼”等国潮、科技、文创的尝试。
这份生机,源于一代代人对技艺的坚守,是集体智慧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淀与迸发。
而今天,我走进了肯德基的食堂,这场相遇,远非简单的商业合作。
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与现代如何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相互成全。
我与肯德基的联袂,标志着从“地方滋味”到“世界食堂”的跨越——正如嵊州人早已将小笼包通过冷链云仓送抵全球,如今更以发面工艺的柔软身段嵌入国际化的早餐场景。
这并非妥协或稀释,而是以标准化为舟楫,载着嵊州的山水灵气、越剧的婉转腔调,驶向更广阔的味觉海洋。
我当然代表了一种自信:真正的文化根脉,从不畏惧异质土壤;相反,唯有在对话中,才能验证其生命的厚度与韧性。
因此,当我置身于这充满炸鸡香气的崭新环境,我思考的并非简单的“次元壁”破裂,肯德基的餐厅,像一个微缩的全球化广场,而我,或可成为一扇小小的窗口。
我来到了肯德基,恰似一场无声的对话:古典与现代,乡土与全球,静谧与喧嚣,在此刻寻求和解。
我想,这并非宏大叙事下的强行附会,而是如盐溶于水,自然融入日常的味觉体验。
当顾客夹起我,蘸上一点醋,送入口中,那发面特有的柔韧麦香与鲜肉馅的丰腴汁水悄然绽放的瞬间,我所承载的——天姥山的沉静、剡溪的灵动、越剧的温婉、唐诗的豪迈,便在这一刻完成了跨越千年的传递。
诗圣杜甫有言:“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我从那秀异山水与人文渊薮中来,走过千年诗路,见证过百年戏韵。
我知道,无论身在何处,我包裹着的,永远是嵊州最本真的市井烟火,永远蒸腾着那份跨越千山万水也不曾改变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而我,这一笼浸润着剡溪烟雨的白胖包子,来到这片肯德基的崭新土壤,并非离乡背井的流亡,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远行。
我的使命,不是被同化,而是去交融;不是固守,而是生发。
我想,真正的传承,不是把祖传的蒸笼供上神坛,而是提着这笼温度,去叩响世界的门窗。 此刻,我静卧笼中,面皮裹着山魂水魄,收口锁着千年文脉。此刻,我最深的体会莫过于:文化生命的壮丽,不在于固守一隅的纯净,而在于带着全部的过往走向未知,在每一次呼吸间既确认自己,又更新自己。
我的肯德基之旅,便是最笃定的回答:唯有勇敢出走,才能让一笼江南美味,飘成大千世界的烟火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