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舌]方便面,这个曾经的国民食品,正悄然告别我们的餐桌,曾经在2013年创下462.2亿包销量的巅峰时刻,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遥远而绚烂的旧梦。
短短三年间,从2020年到2023年,它的销量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骤然下跌。
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它还能重回巅峰吗?
从舌尖诱惑到健康公敌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故事要从一列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说起。台湾商人魏应州在那拥挤的车厢里,被一碗泡面的香气击中,一个商业帝国就此萌生,1992年,他带着“红烧牛肉面”杀入大陆市场,直接颠覆了人们对泡面的认知。
要知道,中国第一款方便面,1970年上海益民食品厂的“快乐方便面”,虽然名字喜庆,但1.5元的售价相当于当时工人两天的工资,而康师傅不同,它用三包真材实料的调味包、看得见的牛肉粒和浓郁到霸道的汤汁,精准地抓住了国人饥渴的味蕾。
即便1.98元的定价是当时本土品牌的两倍,市场依旧为之疯狂,这背后,是方便面写下的黄金法则:用极致的味觉冲击力,征服一切,这条法则很快成了行业圣经,后来的竞争,几乎都围绕着“味道”展开。
2008年,统一集团另辟蹊径,推出“老坛酸菜牛肉面”,用一股酸爽的风暴席卷市场,第二年销售额就冲破5亿元,康师傅迅速跟进,推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陈坛酸菜牛肉面”,统一则请来汪涵代言,用一句暗讽对手的广告语,将这场“酸味战争”推向高潮。
这场大战的本质,就是味道的模仿与反模仿,谁能刺激味蕾,谁就能占领货架,然而,成也味觉,败也味觉,当健康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这碗曾经香飘十里的浓汤,一夜之间变成了营养成分表上的“劝退书”。
超出一半的消费者开始对油炸工艺和反式脂肪酸心存芥蒂,高盐高油的标签,像一张狗皮膏药,死死地贴在了方便面身上,行业不是没想过自救,市面上出现了售价高达20元,宣称添加了海参、浓醇骨汤的高端产品。
但这更像是一场尴尬的独角戏,消费者不买账,因为在他们心里,方便面就是“垃圾食品”,你给它镶上金边,它也变不成健康珍馐。
讽刺的是,早在多年前,白象就用“1元大骨面”证明过,营养概念可以成功,但前提是根植于性价比,它宣传骨汤熬制8小时,8个月就卖出6000万包,如今的高端面,不仅没能洗刷掉“原罪”,反而因脱离群众而彻底失败。
当泡面失去了自己的“主场”
方便面的辉煌,离不开特定场景作为前提,它有三个坚不可摧的“主场”:流动的工地、漫长的旅途和喧闹的网吧。
那上亿进城务工人员的工棚,对他们而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是辛苦劳作后最快、最直接的慰藉,它不需要厨房,只要有开水,就能填饱肚子,第二个是绿皮火车的车厢,在那个动辄几十个小时的旅途里,泡面的香气就是车厢里的快乐,是无数人关于远方和归途的集体记忆。
第三个则是遍布全国的网吧,2010年时,全国十几万家网吧,对通宵游戏的年轻人来说,泡面加根火腿肠,就是支撑他们战斗到天亮的“深夜食堂”,这三大场景,共同点在于:时间紧迫、空间有限、选择匮乏。
方便面恰恰完美地解决了这些痛点,但谁也没想到,这些“铁打的营盘”会如此迅速地被时代洪流冲垮。
首先是出行革命,去年,中国高铁网络已延伸至4.8万公里,承担了超过70%的铁路客运量,从武汉到广州,曾经的长途跋涉,如今只需3小时,旅行时间的大幅压缩,让泡面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更何况,高铁上“不建议食用气味较重的食物”的潜规则,以及12306上可以随时下单的热干面外卖,都让泡面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深入,许多务工人员在城市安家或返乡创业,他们有了固定的厨房,生活得到改善,不再需要依赖泡面度日,而网吧,则在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下一败涂地,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最后,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替代者”登场了——外卖,外卖市场规模已经非常成熟和普遍了,它不仅提供了无限的选择,更在价格上实现了降维打击,在某些平台上,一份“拼好饭”低至6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更致命的是,外卖连“洗碗”这一步都替你省了。
当赖以生存的场景一个个消失,方便面的根基被彻底抽空,它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方便面行业曾经是快消品营销的先驱,玩起花样来,让现在的品牌都得叫一声“鼻祖”。
从集卡狂欢到打折促销
1995年,统一推出“小浣熊干脆面”,其附赠的水浒英雄卡,堪称中国商业史上最早的“盲盒”营销,为了集齐108将,无数小学生陷入疯狂,他们买面不是为了吃,纯粹是为了拆开包装那一瞬间的惊喜。
甚至有人成箱地买,拆完卡片,面饼直接扔掉,这种狂热,让小浣熊单月销量一度突破400万箱,康师傅见状,立刻推出了“小虎队干脆面”和“旋风卡”,两大巨头用小小的卡片,撬动了巨大的儿童市场。
在成人市场,这套法则演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渠道战和价格战,华龙面(后来的今麦郎)靠着0.6元一包的超低价,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而在城市的超市货架上,各大品牌“买一送一”“加量不加价”的促销活动常年不断。
卡片总有集齐的一天,热潮退去后,留不下一丝品牌忠诚度,价格战则不断拉低品牌身价,让消费者形成了“不打折不买”的习惯。
当这一代消费者长大,他们心智成熟,不再为一张卡片或几毛钱的差价而冲动消费时,这些曾经的营销魔法就彻底失灵了,当消费者开始追问“我为什么要吃你”时,方便面企业除了降价,竟拿不出更有力的答案。
方便面可能不会消失,毕竟它在国民心中的角色,是一个承载着绿皮火车和青春记忆的“怀旧符号”,它的下一站,或许只有彻底告别昔日的辉煌与路径,真正回到对一碗速食的健康、营养与品质的重新思考上,才可能找到答案。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