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咸鲜味钻进巷子口,张婶的竹筐里刚卸下东海的梭子蟹,壳青似玉,爪尖还沾着晨露。我蹲在筐边跟她砍价,她抄起只蟹往我手心一撂:“您瞧这蟹脐凸得像小馒头,准是膏满黄肥的母蟹!”这话让我想起老渔民常说的“四看诀”,
买蟹哪需挑大个,得看这四处,保准个个顶盖肥。
【一辨公母】
公蟹母蟹的区分,全在蟹脐这方寸之地。公蟹肚脐窄长如尖刀,母蟹则圆润似满月,老辈人管这叫“尖脐公、圆脐母”。
可别小看这肚脐,里头藏着肥瘦的秘密,
母蟹蟹黄多时,脐部会泛出橙红色,像抹了层胭脂;公蟹蟹膏厚实,脐部虽窄却紧实如石。
去年开渔季在象山,船老大教我个绝招:把蟹翻过来轻捏脐部,硬得硌手的准是肥蟹,软塌塌的八成是空壳。
【二看壳色】
好蟹的壳色是青灰中透着亮,像雨洗过的古瓷。
若壳色发暗如蒙尘,或是泛出诡异的紫红色,那可得留个心眼,
要么是快蜕壳的软壳蟹,要么是泡过水的“注水蟹”。
更妙的是看壳背纹路:纹路深如刀刻的,说明蟹儿刚蜕完壳不久,肉质正紧实;
纹路浅得像被抹过的,多半是陈年老蟹,肉都糠了。
【三捏蟹脚】
蟹脚是判断肥瘦的“试金石”。
老渔民教我的“二捏法”:先捏倒数第二只蟹脚(大钳后那根),硬得像小石子的,
说明蟹肉饱满;再捏蟹脐旁的小腿,硬邦邦能回弹的,准是膏黄满膛。
最怕的是捏着软趴趴像棉花,这种蟹看着大,里头全是水,蒸完只剩一层皮。
去年在台州吃蟹,我照这法子挑了三只,蒸完掀盖时蟹黄都漫到蟹壳边,差点溢出锅。
【四掂重量】
挑蟹最忌“贪大”,同体积的蟹,越重越肥美。
我常带个小秤去码头,挑两只差不多大的蟹掂量,重的那只准没错。
更绝的是看蟹盖尖,用手电筒从下往上照,阴影越靠近尖部,膏黄越厚实。
这招是舟山老渔民传的,说是“阴影如针,膏满如金”,试过几回,果然灵验。
老祖宗说的“九雌十雄”可不是玄学。
农历八九月,母蟹正忙着攒黄育籽,蟹黄多得像化开的黄油,咬一口满嘴香;
到了十月,公蟹的蟹膏开始“发”起来,蒸完掰开壳,那层白似凝脂的膏,抿一口能鲜掉眉毛。
不过这规矩也有例外,
如今养殖技术精进,反季蟹也不稀奇,关键还得看蟹本身的状态。
挑蟹如识人,得看细节处的精气神。
活蟹眼睛会转,爪尖带劲,搁筐里还爬得欢实;
死蟹则眼神涣散,爪软如泥,闻着有股子腥腐气。
蒸蟹也有讲究——背朝下摆好,冷水上锅,水开后再蒸15分钟,这样蟹黄不流,肉质不老。
吃时蘸点姜醋,配杯黄酒,那鲜味能顺着喉咙滑进胃里,暖得人直咂嘴。
如今市面上的蟹摊五花八门,可老渔民的“四看诀”始终是块试金石。
下次买蟹时,不妨蹲下来细细看、轻轻捏、慢慢掂,
挑出那只“顶盖肥”的蟹,让舌尖先尝到东海的秋。
毕竟,这口鲜,可是大海攒了一年的精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