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吃在西御街
温 月
行走在西御街上,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吃”字!首当其冲的就是位于街西口南侧与半边桥北端相交处的“少城小餐”。其时,与成都的老字号餐饮相比,这家始创于1956年,只比我大1岁的饭馆,算是“少壮派”。但当我1958年随父母从重庆迁居成都,且有了认知时,“少城小餐”已然是赫赫有名的综合性大型餐馆了。父母亲带着5岁的我在店里排队购买白面馒头的情形,成为“少城小餐”留给我最初的清晰记忆。
然而,别看“少城小餐”在当年确属“年少”,但底蕴并不浅,其厨师阵容均来自“邱佛子”“宴宾楼”“口吅品”等蓉城餐饮老店的班底。这坐落于前蜀王皇城西侧御道上的餐馆,名称却取得既谦虚又低调,不过“小餐”而已,然其烹饪的鸡烧肉、坛子肉、烧什锦、烧杂烩、烧牛肉、骨酥鱼、葱末猪肝、烧鳝鱼和凉拌白肉等菜品,却是风味十足,备受食客青睐。对于“少城小餐”给予的美妙物质享受,四川省文史馆老馆长刘孟伉先生大为满意,遂回报以诚挚的精神鼓励:“百老同春问醉乡,少城名馔最当行,今朝更觉烹调美,三绝就是色味香。”
而“少城小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包子。20世纪70年代,该店制作的牛肉包子,乃我外婆的最爱。但凡我问老人家“喜欢吃啥,我给您买”。“少城小餐的牛肉包子嘛!”外婆的回答总是干脆利落。于我,却是其特色美食“少城鲜肉大包”的“粉丝”。这大包,精选半肥瘦的新鲜猪肉为馅,掺以大葱节段;优质面粉作皮,蓬松且劲道。出笼即食,一口咬下,浓郁的肉香油香和葱香挟着热气,浑然一体,瞬间裹满舌齿,继而充盈口腔,果然不负一个“鲜”字,让人欲罢不能,吃了一个想二个。那滋味,至今提起,亦不禁垂涎。
1995年1月,我偕同学在人民公园聚会后,就近在“少城小餐”午餐。没想到,此后西御街拆迁改造,“少城小餐”搬离不存。我亦从此无缘再做该店“餐客”。
与“少城小餐”几为近邻的是一家烧饼铺。门面一间,烤炉一座,师傅一人,烘焙的烧饼酥脆可口,金黄的饼壳上缀满黑色的芝麻,飘溢的香气常常引诱路过的行人爽快解囊。
不少路人口里咀嚼着烧饼,向东行走几十米远,又总会被门面开阔、店堂宽绰的“蜜桂芳食品店”扯着眼球。这家主营糖果糕点的食品店乃是成都文华食品厂的主要门市部之一,不单在西御街人气爆棚,且是闻名遐迩的著名老店。其时的“蜜桂芳”,气派可谓不凡,除北面临街外,东、西、南三面都安置着偌大的玻璃柜台,品种丰富的各色糕点糖果摆得琳琅满目,店堂内的空气亦仿佛散溢着幽幽的香甜,该店虽是文华的“麾下”,但因产销以蜜桂花生糖为代表的花生食品而“独占鳌头”,走红蓉城和川西。上世纪80年代,蜜桂花生糖转入文华食品厂生产后,花色更加多样,包装更加考究,不但畅销国内二十六个省、区,一百余个大中城市,且还长年远销港澳地区,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走出了成都,走向了全国”。当年的蜜桂芳,真真是诚如一句歌词所云:“甜蜜的事业,甜蜜的事业,无限好啰喂!”
从“蜜桂芳”出来,穿过西御街到北侧,东行百余米,便是“粤香村”。不过它并非经营“粤菜”,而是一家创建于1940年代的大型清真菜馆,历史长久,风味独具。粤香村的店堂布置如同其名一样雅致。大门与前厅之间,置有一道雕花镂纹的月门,紫红色的土漆泛着光亮,在雪白的墙面映衬下,古风盎然。客人入内进餐,亦仿佛登了大雅之堂。
粤香村的菜品均由一班回族厨师掌灶烹饪。著名菜品有烧四烩、玻璃牛头、清汤牛肚、八宝锅珍、水煮牛肉、溜毛肚、小笼蒸牛肉、炖牛肉、宫保腰块、干煵牛肉丝、软烧仔蹄筋、回锅胸仔等,“阵容”之盛,不亚于传统川菜;且精烹制、细选料、重口味。我家当年亦可谓粤香村的常客,不过,除了间或进店堂食,主要还是自带器皿,打包出堂,回家食用。我读中学时,就曾多次承担外婆交给的这项“任务”。尤喜均为三角钱一份的回锅牛肉和牛肉汤,或二者选一,或二者皆选,购买都是双份。这两种菜品似乎都不在粤香村的名菜之列,但留在我舌尖上的记忆,却是“味道好极了!”回锅牛肉,肉片大小、烹调佐料亦同传统的川菜回锅肉,加以蒜苗或青椒,清亮的油汁中,紫红配翠绿,色泽煞是诱人;郫县豆瓣与太和豆豉烘托出牛肉特有的异香,引人口舌生津。牛肉汤,一碗油珠晶莹的汤汁,拇指大的肉块“沉浸”其中,淡黄的姜粒“潜伏”其底,嫰白的葱花“漂浮”其上。吮吸一口,鲜香浓郁,让人禁不住“哇”声顿出……
20世纪80年代,粤香村的生意十分红火,前厅接待零餐食客,后园承办清真宴席,可谓“里外”都是客。如今,西御街虽模样大变但依然存在;粤香村却向北“转”个弯,迁到了东城根上街继续经营。数年前,我曾应一位回族同学之邀在此聚餐。遗憾的是菜品风味犹存,老店的感觉却找不回了。
在西御街上继续行走,与新声剧场咫尺相距的“王胖鸭”进入视线。该店创办于1909年,无可争议地夺得西御街餐饮“元老”的头衔。店主姓王,最初开店在对面的东御街,不单卖鸭且还卖鸡,故名“王福兴鸡鸭铺”。这家成都市唯一的清真鸭店,迁到西御街后,便专营烤鸭了。其加工制作的均是肥嫩的仔鸭,味美质优,口碑渐传,店家便索性以“王胖鸭”为招牌了。
“王胖鸭”的主打菜品是软烧鸭子。为何称“软”,我不得而知,但因其选料讲究、配料繁多、操作精细、火候恰当的“硬活”,使这款“软烧”的鸭子菜品,具有了皮酥脆、质细嫩、味鲜香、油气重的特点,食用时若再浇上烤鸭的汁水,“烧烤”皆备,味道更是“不摆了”!那时,老字号“温鸭子”尚在远离市中心的青龙场,别无分店。距东城根街较近的“王胖鸭”,因此成了我家当年时而光顾的美食。而“王胖鸭”留给我的还有一个清晰而特殊的记忆,就是其背靠金河,凭窗打望,可见水波粼粼,映照天光,总给我一种江南小镇的感觉。“王胖鸭”后来“西”迁至半边桥北街,依然不离金河,但我却再也没有登门光顾。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9月23日第8版
作者:温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