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问计划#周六早上七点,我正抱着手机刷刚更新的古偶,卧室里突然炸起小宇的奶声喊:“妈妈我要吃包子!”瞬间从沙发弹起来——昨天才应下这茬,今天差点睡过头。想起上周的“包子灾难现场”:揉面揉了二十分钟,手腕酸得抬不起,发酵等了一小时,蒸出来的包子塌成软趴趴的饼,凉了更硬得能硌牙,小宇咬一口就皱着眉吐在碗里。我盯着冰箱上层的自发粉袋,突然想起小区张姐说的“懒人救星法”—— 不揉面不发酵,十分钟备料,煎十分钟出锅,凉了都不塌。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冲进厨房,结果……小宇抱着盘子啃了三个,临出门还往书包里塞了两个,说“要给小朋友尝妈妈的魔法包子!”
原来好吃的包子,能把“麻烦步骤”全省了
以前我对包子的认知是:揉面要揉到“三光”,发酵要等一小时,蒸的时候得盯着火候,不然要么皮硬,要么馅漏,要么凉了成“包子干”。这次张姐说的“懒人法”,核心是把“费时间的活”全交给现成材料——自发粉。
自发粉是早就加了干酵母的预拌粉,不用额外加酵母,也不用等漫长的发酵。调面团的时候,我按照张姐说的,不用揉到光滑:300克自发粉加180毫升30度的温水,筷子搅成棉絮状,再随便揉两下成团,盖个保鲜膜丢一边。就这15分钟,面团自己就“偷偷”发了一点,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比传统面团软和太多。
小宇凑过来戳面团:“妈妈这个像棉花糖!”我笑着拍开他的手——这一步省的,可是我之前揉面揉到发红的手腕啊。
馅才是灵魂,多汁的秘密藏在这步里
包子的好吃,一半在皮,一半在馅。以前我调肉馅总翻车:要么干巴巴,要么出水漏得满手黏。这次我记牢张姐的“三步锁水法”:
第一步:肉要搅打上劲。猪前腿肉剁碎(不用太细,留点颗粒感香),加两勺生抽、一勺蚝油、一点点白胡椒粉,顺时针搅到肉发粘。第二步:加水锁汁。分三次加2勺清水,每次搅到水分吸收再继续——这步是多汁的关键!肉吸饱了水,煮出来才会爆汁。第三步:蔬菜要挤水但别太干。白菜剁碎,挤掉多余水分(留一点点,不然馅太柴),和肉馅拌在一起,最后加两勺香油——香油能裹住蔬菜的水分,不让它和肉馅“打架”出水。
我还试了韭菜鸡蛋馅:鸡蛋炒碎放凉,韭菜切末先拌香油,再加鸡蛋和盐——这样韭菜不出水,馅香得能飘出楼道。小宇凑过来闻:“妈妈这是饭店的味道!”
煎的时候“懒”一点,皮软馅香全搞定
以前煎包子总怕焦,要么底面黑了上面还没熟,要么皮厚得咬不动。这次的“半煎半焖法”,连火候都不用盯:
平底锅刷一层薄油,开最小火,把包子摆进去(剂子直接揪小块,压扁擀薄,放馅捏成小包子,不用捏花边,丑点也没关系)。煎两分钟,底面金黄了,淋两勺清水进去,立刻盖盖子——这步是神来之笔!水遇到热变成蒸汽,把包子焖熟,皮会软得像云朵,馅也能彻底熟透。等水收干,再煎半分钟,包子底部焦香,上面软乎,香气飘得整个屋子都是。
出锅的时候,小宇直接伸手抓:“妈妈烫!”咬一口,皮软得能抿化,肉馅的汁水“吱”地冒出来,白菜的鲜混着香油的香,比楼下早餐店的包子还香。晚上凉了,我拿出来用平底锅热了一下——居然还是软乎乎的,没有塌成饼!小宇啃着凉包子说:“妈妈明天的包子我要带两个去幼儿园,给朵朵尝!”
其实做懒人包子的秘诀,哪有什么复杂技巧?不过是把“怕麻烦”的步骤换成现成材料,把“费时间”的揉面发酵换成等15分钟。不用揉面揉到手酸,不用等发酵等到不耐烦,就能做出松软多汁的包子,凉了也不塌——这才是给上班族/宝妈的“早餐自由”啊。
早上我能多睡十分钟,坐在餐桌前陪小宇吃包子,看他举着小包子说“妈妈这个比KFC的肉包好吃”,觉得日子都变甜了。
你们家有没有过“做包子翻车”的糗事?或者藏着你自己的懒人早餐妙招?评论区跟我聊聊,下次我带着我妈传的“万能蘸料配方”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