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乳趣文旅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蒙牛集团在文旅领域的布局迈入战略深化阶段。从2001年首提“参观就是生产力”到如今以科技赋能文旅体验,蒙牛用24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乳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在消费升级与技术变革的浪潮中,这家乳业巨头正以“场景想象力”重新定义产业边界。
从工业旅游1.0到4.0:蒙牛的“渐进式创新”
蒙牛的文旅基因可追溯至创始人牛根生的前瞻洞察。2001年,牛根生在考察全球食品企业后,率先提出“参观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推动蒙牛成为国内最早系统化布局工业旅游的企业之一。
• 2003年:成立专业旅游部,将工厂参观标准化、课程化,打造“透明工厂”IP;
• 2004年:获评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策划“万人草原游”活动,开创“制造+自然”双体验模式,单年吸引超10万游客;
• 2024年:投入300万元研发30余项精品研学课程,如“一滴牛奶的旅行”“奶牛嚼阿嚼”等,通过沉浸式场景设计,使焦作基地研学项目复购率提升40%。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蒙牛的工业旅游进化史,本质是“从流量获取到价值深耕”的过程。早期通过开放工厂吸引消费者,后期则通过课程化、IP化运营,将旅游转化为品牌教育场景,实现从“参观者”到“消费者”再到“传播者”的转化。
乳业文旅4.0时代:科技重构体验边界
当前,乳企工业旅游正迈入以科技融合为核心的4.0阶段,蒙牛与伊利等头部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
• 蒙牛的“体验深化”路径:以“乳业+教育+文化”为支点,聚焦亲子与研学群体。例如,在宁夏工厂打造“未来牧场”VR体验馆,游客可虚拟参与奶牛养殖全流程;在武汉基地推出“牛奶实验室”,通过DIY奶酪、酸奶等互动项目,年接待家庭游客超20万组。
• 伊利的“数智沉浸”范式:伊利健康谷景区运用AI、XR、裸眼3D等技术,构建“云上牧场”“智能工厂”等数字孪生场景,游客可实时监测全球牧场数据,体验“一瓶奶的科技之旅”。
蒙牛文旅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4.0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通过场景设计让消费者感知品牌价值观。比如我们让孩子亲手挤牛奶、做奶酪,本质是传递‘自然滋养’的理念,这种情感连接远比广告更深刻。”
跨界者的逻辑:从流量入口到产业生态
蒙牛入局文旅的背后,是行业巨头对“消费场景价值”的重新认知:
• 茅台:通过“茅台文化城”输出酒文化,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衍生出文创酒、定制旅游等高毛利业务;
• 新东方:以“知识旅行”切入文旅赛道,依托教育基因开发研学课程,客单价较传统旅游产品高3倍;
• 蒙牛:将文旅作为“第二增长曲线”,2024年其工业旅游板块营收同比增长65%,带动周边乳制品销售占比提升至18%。
清华大学商业模式研究中心教授陈煜指出:“当产业竞争从产品功能层面向精神体验层面迁移,文旅成为企业构建‘生态壁垒’的关键抓手。蒙牛的优势在于,其产业链本身具备极强的场景延展性——从牧场到工厂再到终端,每个环节都可转化为独特的体验IP。”
万物皆文旅:一场关于“场景想象力”的竞赛
蒙牛的跨界实践,折射出商业世界的深层变革:
• 技术赋能:AI、元宇宙等技术降低场景构建成本,使“虚拟+现实”融合体验成为可能;
• 需求升级:Z世代消费者更愿为“有意义”的体验付费,文旅化转型可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 产业协同:文旅作为高黏性场景,可反哺主业创新。例如蒙牛通过游客反馈优化产品配方,推出“研学专供款”儿童奶,上市首月销量破千万。
结语
从“透明工厂”到“乳业主题乐园”,从单向参观到双向互动,蒙牛的文旅进化史,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在“万物皆文旅”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将取决于如何将产业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消费的场景。蒙牛的探索证明:当乳业遇见文旅,不仅能酿出“体验的醇香”,更能开辟出一条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