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暨湖南文旅产业投融资大会在湖南省怀化市举行。本届大会以“美美与共合作发展 打造湖南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为主题。大会期间,记者领略了这座旅游城市以农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巨大魅力。
以传统文化为灵魂:保留乡村原貌
碧波荡漾的㵲水河畔,荆坪古村与中方县城遥遥相望。千年古树、宋代古井和明清建筑群,构成了这座古韵悠然的传统村落。
在村落中,可以看到许多充满“时尚符号”的新业态。主营“茶、咖、酒”的特色店铺、网红民宿,以及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的酒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据中方县荆坪管理处干部杨荣欢介绍,今年已经有16个包括咖啡茶馆、民宿在内的新增业态点陆续开业。
所有的新业态都建立在保留乡村原貌和文化风情的基础之上。作为旅游发展起步较早的村落,荆坪古村始终没有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传统村落的古韵得以重现,并且至今仍然有大量的原住民生活在此。“留下原住民才能留下记忆。发展乡村旅游,要守住根、留住人,才能更好焕发新光彩。”荆坪村村干部丁立娟说。
新业态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一家名为“傩戏酒吧”的新店在荆坪古村开门迎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既给古村落带来了新景观,也延续了乡村的文脉。
像这样的古村落,怀化市共有187个,这些带有独特文化风情的古村落,已经成为怀化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核心资源点。
以农耕文化为根基:保护与发展共存
奔流不息的沅江,将洪江市安江镇一分为二,也让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隔江展开了一场对话。地处北岸的高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工作者发现距今7400年的碳化稻谷粒之地。地处南岸的安江农校,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开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伟大奇迹的灵感发源地。
在这片承载农耕文明基因的土地上,当地以农耕文化为切入点,以“一园一苑”——高庙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苑为核心,用文化展示、科技体验等有机串联,整合沅水两岸资源,打造了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
在杂交水稻博物馆,小学生胡鑫正在体验人工授粉模拟游戏。“我终于知道袁隆平爷爷是怎么培育出超级水稻的了!”成功通过游戏关卡的胡鑫兴奋地说。
杂交水稻博物馆陈列着大量记录袁隆平科研历程的实物、文献和影像,并且以多媒体互动、模拟实验等现代展示方式,让其更为直观。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近亿元。
在高庙遗址博物馆,游客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驻足欣赏,馆中陈列着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看到那些文物时,还是被震撼到了,尤其是展柜里的白陶,它的纹饰比想象中更细腻、更清晰,这一趟来得非常值,不虚此行。”游客陈宇豪在参观后感慨地说。
高庙遗址博物馆主管袁丽华表示:“为了让游客有更丰富的体验感,高庙遗址博物馆正在打造45个重点项目,涵盖了餐厅、民宿、咖啡馆、陶艺、手工DIY等吃喝游娱购的新业态。”这些业态将融合餐饮、住宿与文化体验于一体,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互动参与方式。
以科技赋能非遗:打造文旅新体验
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和农业项目中,同样可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怀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拥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40人。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当地打造了五溪非遗园。
园区中,在民族服饰AR换装互动展区,游客只需轻触屏幕,便可实现少数民族服饰一键换装,照片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保存,这种新奇的玩法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园区包含非遗广场、数字体验空间和研学工坊三大板块。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了42个“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
数字化花瑶挑花、数字织锦、模拟非遗美食制作、数字赛龙舟等数字化非遗互动展项吸引观众前来打卡,让非遗焕发出新的光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