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的大幕在榆林佳县拉开,来自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文化旅游代表们踏上了一段浓缩黄河文明精髓的浪漫体验之旅。佳县,这座镶嵌在秦晋黄河大峡谷腹地的明珠,为嘉宾们展开了一幅“从白云胜景到千年枣园,从红色记忆到民俗活态”的立体画卷,演绎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境与三千年文明的交响。
第一站
白 云 山
—— 在云雾里打卡“唐诗里的名胜”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嘉宾们就登上了黄河西岸的白云山。这座道观始建于宋元,主建于明清的道教圣山,99处古建筑群中54座宫观殿宇顺着山势铺展,真武殿的铜瓦在晨光里闪着微光。作为西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这里藏着万历皇帝亲赐的4726卷《道藏》,1300 多幅明清壁画满是故事,连道教音乐都混着宫廷与江南的调子。
最绝的是站在玉皇阁远眺——黄河像一条金色丝带绕着群山蜿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突然有了画面感!嘉宾们纷纷举起手机,把这帧 "现实版唐诗" 定格成朋友圈里的独家风景。
第二站
木头峪古村落
—— 在青石板上触摸“晋陕峡谷的时光密码”
告别仙山灵气,一行人来到木头峪古村落。“晋陕峡谷第一村”的石板路上,明清四合院的门楣砖雕栩栩如生。走在木头峪的老街上,每一块石板、每一座门楼,似乎留存着黄河岸边的繁盛旧梦。这片曾是走西口重要水旱码头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秀才村”的文脉,更见证过贺龙120师的烽火岁月,300多年树龄的古槐上系满的红丝带,延续着生生不息的祈福传统。
第三站
赤牛坬民俗村
—— 在烟火气里沉浸式玩“黄土高原活剧本”
午后的阳光晒得暖融融,赤牛坬民俗村的石碾子旁早就飘起了烟火气。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更是妥妥的“黄土高原活态博物馆”,其“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斑驳的石头墙沾着泥土气息,五彩的灶台还留着余温,连屋檐下挂着的玉米串都透着过日子的踏实劲儿。
最让人惊喜的是村民自编自演的《高高山上一头牛》实景剧!150 多个农民演员用陕北方言唠农耕生活,夸张的动作逗得全场笑不停。这场演了上千场的剧,不仅拿过国际奖,还让村民们年均多赚钱。嘉宾们在68间民俗展厅里逛,15万件老物件像是在讲黄土地的集体记忆,随手拍都是“接地气的浪漫”。
第四站
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 在旧手稿前读懂“信仰里的黄河魂”
历史的厚重感在神泉堡革命纪念馆达到高潮。通过泛黄的电报手稿和历史照片,嘉宾们重温了1947年毛泽东在此指挥沙家店战役的峥嵘岁月。当讲解员说到“毛主席为当地剧团题词‘人民喉舌’”的往事时,不少人动容,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令人肃然起敬。
第五站
泥河沟古枣园
—— 在金辉里把“千年甜意摘进手心”
夕阳为泥河沟的千年古枣园镀上金边,3000多年枣树栽培史的活化石在此静立。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1100余株古枣树中,3株干周超3米的“枣树王”已守望黄河1400余年。听着“听到黄河涛声的枣最香甜”的俗语,嘉宾们伸手采摘饱满的红枣,丰收的喜悦在枣林间荡漾。这颗颗红果,从《诗经》“八月剥枣”的记载中走来,印证着佳县“中国红枣名乡”的美誉。
当暮色漫过黄河岸,一天的打卡之旅也到了尾声。道教的仙、古村的韵、民俗的活、红色的燃、枣园的甜,都揉进了佳县73公里的黄河岸线里。其实不用等邀请函,黄河岸边的枣儿已经红了,这场藏着千年黄河浪漫的风情之旅,早已为每一位向往黄河文化的旅人备好行囊—— 来佳县吧,把诗里的黄河,变成你脚下的浪漫。(文/云歌 图/马璐、魏博文、王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