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嘴上说不喜欢,身体却很诚实。换个好听的说法,总是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预制菜,也是这样。
那些拿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并且卖得死贵的餐厅,他们打心底里看不上。于是,西贝百口莫辩,连带着商场里的“太二酸菜鱼”也受到牵连,被人怀疑使用预制菜。
那些大大方方卖预制菜的平民餐厅,他们又极尽宽容。麦当劳、老乡鸡、萨莉亚、南城香,不仅没被负面舆论波及,反倒颇受好评。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肚子也是懂事的,什么时候该骂,什么时候该吃,心里门儿清。
正因如此,在看似人人喊打的环境里,预制菜行业依旧在狂奔,甚至还诞生了一个百亿王者:安井食品(以下简称安井)。
你或许没听过它,但一定吃过它的小酥肉、鱼丸、小龙虾、酸菜鱼。
你或许没在家里吃过它的预制菜,但一定在海底捞、呷哺呷哺、张亮麻辣烫、鱼你在一起等餐厅里点过。
不吃预制菜是理想,咽下预制菜才是现实。
很多人可能以为,对市场敏感的南方人更能抓住预制菜风口。
实际上,河南郑州才是诞生预制菜群雄的地方。
就连安井这个“预制菜之王”,虽然成立于福建,但也和郑州息息相关。不仅因为其创始人刘鸣鸣就是个郑州人,更因为郑州是公认的国内预制菜的“快乐老家”。
1992年,三全食品在郑州生产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创始人陈泽民回忆,“上百辆外地车涌入三全,要等十几天才能排上货。”工厂所在的新柳路,也改名为了三全路。
1997年,河南大学毕业的李伟做起了思念食品,还把工厂开在了三全对面。一句“价格便宜,可以赊账”,据说从三全挖走了6000多万元的订单。
再后来,思念将一个部门独立出去,成立了专做碳水食物的千味央厨,并于2021年成功上市。许多早餐店、火锅店里的油条和芝麻球,都是它的爆品杰作;三全在2019年向锅圈食汇投资5000万元,后者传承了三全的精神,在全国开出上万家门店,把预制菜送进千家万户。
身处这样的环境,安井创始人的内心很纠结。
一方面,是眼馋、心动。
刘鸣鸣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工业大学任教,但只在讲台上站了两年就放下“铁饭碗”,跑去商海闯荡。在辗转多家公司之后,他也盯上了超市冷柜里的生意。
另一方面,老乡们的强大让他苦恼。
三全和思念,当时制霸水饺、馄饨、汤圆等速冻食品市场,让刘鸣鸣几乎无空可钻。此外,两家巨头牢牢占据线下商超渠道,也让刘鸣鸣不知道该把货卖向何处去。
本着惹不起还躲不起的原则,刘鸣鸣选择避其锋芒,先活着再发展。
2001年,他跑去厦门创办了安井食品的前身“华顺民生”,卖起了馒头、花卷、手抓饼等不太被重视的品类,同时借助福建的沿海优势,开发鱼糜制品,总之彻底避开水饺汤圆赛道。
渠道上,他也不多在商超里浪费功夫,而是聚焦农贸市场与中小餐饮店。虽然这些渠道又小又分散,但依靠经销商的力量,他把这些中小渠道一个一啃下来。为此,刘鸣鸣极力“伺候”好经销商,比如同行是平均1名销售员对应2-3家经销商,安井则是3-4名销售员对应1家经销商。
靠着不走寻常路,安井先成为了区域性速冻龙头,并在日后一发不可收拾。
2017年初登A股时,安井营收只有34亿。去年,这一数字飙到151亿,远超三全、思念等前辈。
今年7月安井又在香港上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后浪来得晚。
安井的爆发和当下对现炒越来越狂热的追求,似乎很矛盾。
从去年开始,已经有许多线下门店把不做预制菜和现炒当做卖点。
近两年,江西小炒更是火遍全国。顾客在冰柜面前看菜点菜,能吃到啥完全取决于老板早上买了啥。作为预制菜克星,江西小炒成功将西贝和米村拌饭隔绝在江西之外,形成了一次正面意义的“环江西”。
罗永浩与西贝的大战开启后,又带火了后厨直播,网友也十分捧场,不少直播间在线人数超过10万。
诡异的是,现炒的风吹得再猛,也没能阻挡安井的预制菜大卖特卖。
2023年,安井的预制菜营收占比达28%,正式超越速冻面米制品成为第二增长引擎。今年上半年,营收占比又提升到了31%。
反常背后,全靠正常的拿捏人性。
1.提供一个让人无法抱怨的低价
人们的耐心和宽容,常常是和对方的能力和诚意成正比。
2013年,安井为了能在速冻火锅食材市场更进一步,主动打响长达4年的价格战。2012-2016年,安井火锅料品类的整体收入增长118%。
有这样的成功经验,低价自然成了杀手锏之一。
为此,安井在全国建设了12大生产基地,基本覆盖500公里范围,将物流费用压缩到营收的1.9%,远低于5%的行业均值。
在生产端,安井一旦发现某个产品有爆品潜力,就投入更多资源做成“大单品”,这样就能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生产成本。
2024年,安井拥有39个年营收过亿的大单品,比如鱼丸、撒尿牛丸、千页豆腐。有4个大单品的年营收甚至超过5亿。
2.什么菜最火,它就预制什么
2007年,当同行还在速冻面米市场缠斗时,安井转攻速冻火锅食材。
随着吃火锅的人越来越多,火锅店席卷全国,先走一步的安井顺利拿下了火锅料市占率第一。
2018年,当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预制菜的时候,安井又出手了,接连收购相关企业并布局产业链。
到了2020年,它旗下已经有“安井小厨”和“冻品先生”两大预制菜品牌,一个为餐厅供货,一个面向家庭场景。小酥肉、小龙虾、酸菜鱼、梅菜扣肉、糖醋里脊、水煮牛肉……不论是经典佳肴还是网红菜品,人们喜欢的菜,安井统统预制,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原料特性和口味偏好开发定制产品。
消费者也看开了:外面到处是预制菜,还不如少花点钱买喜欢的预制菜回家吃。
这几天在一些文章的评论区中,西贝的口碑意外地“有所好转”。
起因是有些家长发现,上海部分中小学的伙食,光是看着就令人难以下咽,离泔水的水准只有一步之遥,逼得家长们不得不蹭热点,呼吁让西贝来供餐。
其实从前年开始,不少地方就陆续出现了“预制菜进校园”的情况,引发家长担忧,有人甚至不惜辞职给孩子送饭。
在公共场合,人们已经谈预制菜色变,连于东来也讨不了好。
但对于预制菜企业,有争吵反倒是好事。
去年315晚会曝光了一些预制菜行业问题之后,有的餐厅被波及,也有的餐厅赢得好感,比如主动出具一份20万字“菜品溯源报告”的老乡鸡。
罗永浩和西贝的风波,让人们怀疑起了太二酸菜鱼是否是“活鱼现做”,让一些绿茶餐厅撤掉了“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让海底捞开始在部分餐品中标注“预加工”字样。
真理越辩越明,预制菜市场会在一次次的争吵里不断规范化。
2025年9月13日,《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官媒也纷纷出来定调:“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有人追求新鲜出锅的‘锅气’,也有人图个方便快捷。这两种需求,都应该被满足。”
因此争吵之后,许多预制菜企业迎来又一波高潮。自9月15日开盘,“预制菜板块”走高,包括为西贝供货的千味央厨、国产水联等股价也全面上涨。
对于安井,如果市场更规范,人们能正确认识预制菜,无疑也是利好。
刘鸣鸣说过,社会节奏加快,居家做菜要求快速便捷,餐饮连锁又有出品快、品质稳定、成本可控等考虑,速冻菜肴比速冻米面和火锅料加起来的行业规模都会大。
此外,安井还有出海的打算。海外中餐经常有厨师短缺、菜品难以标准化等问题,预制菜大有可为,海外留子也能品尝些许正宗家乡风味了。
也许过几年,预制菜将不再是安井的第二增长引擎,而是第一驱动力了。
人们都爱现炒,但不管愿不愿意,人们现在也都离不开预制菜。
既然如此,不如多些争吵,让预制菜加速优胜劣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