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那么香,热量肯定高,而且全是饱和脂肪,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长胖!”在追求健康的当下,这样的说法流传甚广,让不少人对猪油望而却步,甚至将其视为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吃猪油就比植物油更容易长胖吗?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01
发胖的"锅",猪油不背
猪油作为传统烹饪的经典食材,在奶奶辈的厨房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勺融化的猪油就能让寡淡的饭菜瞬间香气四溢。可是,香喷喷的猪油却在无形中背负了“发胖”的黑锅。
其实,“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的说法并不科学。
如果按吃同样的量来比较,猪油和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等相比,让人发胖的力量并不更大。
1克烹调油,约等于1克脂肪,约等于9千卡的热量,无论荤油素油都一样。
很多人以为植物油不会促进发胖,日常完全不控制用量,结果就是吃进去过多的热量,对预防肥胖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猪油在室温下是半固态的,而且有香气。
和普通液体植物油相比,它用在各种点心中能帮助改善口感,用在烧饼面点里会更酥,用来炒蔬菜也会更香。所以,它容易让人多吃。
总体来说,真正导致肥胖的原因是全天总热量摄入超标,而非单纯选择猪油或植物油。将肥胖归咎于猪油并不科学,关键在于整体饮食结构和用油量的控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烹调油用量需控制在 25-30克。
02
猪油的营养到底如何?
跟其他油脂差不多,猪油的主要营养作用是给我们提供油脂和脂溶性维生素。从营养分析来看,100克猪油中含有最多的是脂肪,有88.7克,还有4克左右的水。
脂肪中,大概含有40%~50%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硬脂酸;除此以外,是将近一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就是橄榄油里最多的那种成分。
剩下一点,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就是玉米油、葵花籽油、传统花生油和大豆油中特别丰富的那种脂肪酸。
那么,这样的营养构成到底安不安全呢?
1
适合素菜烹调
猪油含有将近一半饱和脂肪酸,对于烹调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材而言,这是个很大的优点。中国传统烹调讲究素菜用荤油、荤菜用素油,就有这个考虑。
这是因为,不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是纤维素,而纤维素非常喜欢和饱和脂肪纠缠在一起。
一旦有了饱和脂肪的“滋润”,高纤维的食材就会变得柔软顺口。什么梅干菜啊,竹笋啊,茭白啊,空心菜啊,牛蒡啊……(流口水了有木有)用荤油做都会口感更好吃。
2
适合高温烹炒
另一方面,油脂的饱和脂肪含量越高,耐热性就越好。在持续高温烹炒或油炸的情况下,大豆油等植物油会比较容易颜色变深、氧化聚合,产生多种促炎物质;
而猪油、牛油等则会相对稳定一些,在同样的温度下,油脂劣变的速度慢一些,产生有害物质少一些。
当然,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也会促炎,所以并非越多越好。
03
吃猪油记住这4点
1. 每天摄入猪油别超50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饱和脂肪的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10%。
如果每天摄取2000千卡的热量,则饱和脂肪控制在20克以内,换算成猪油就是50克左右。
然而,吃其他食物如肉、蛋、奶、加工食品都会摄入饱和脂肪,因而猪油还是作为调剂偶尔吃一吃就好。
2. 肉菜较多时尽量用植物油
正餐中有安排肉类较多的菜式,如猪、牛、羊、鸡肉、鱼等,炒菜时尽量用植物油。如果平时爱吃肉的话,食用油尽量选择植物油为主。
3. 长期吃素的人可以适量用
以素菜为主,则可以用一部分猪油。长期吃素的人群可以选择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植物油或动物油。
4. 心血管疾病患者尽量少用
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或者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可以将饱和脂肪的摄取比例由10%下降至7%。
总之,炒菜油没有绝对的好不好,而要和食物内容相匹配,和身体状态相匹配。没有特殊医嘱,总量不超标的前提下,吃肉少的人可以补点猪油和奶油。吃肉多的人,可以补些大豆油和低芥酸菜籽油~
综合:中国疾控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正版图片库123RF、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