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那阵儿,朋友圈里总少不了晒录取通知书的热闹。
可热闹背后,还有一群家长正对着孩子的分数犯愁,没上本科线,民办大专不甘心,复读又怕耗不起。
进退两难的时候,一种以前没怎么听说的“留学路子”突然冒了出来:不是英美澳加那些热门国家,而是中亚的“斯坦国”、中东的迪拜,甚至非洲的一些地方。
这种“小众留学”,凭着“学费低、门槛松”,还打着“回国能考公、进国企”的旗号,一下子抓住了不少工薪家庭的目光。
那这些出路究竟是不是真的?在这些地方留学“镀金”的孩子能有多少含金量?
这条“逆袭”的道路在中资家庭非常热门,而最早盯上这块市场的,是做留学中介的陶强。
他以前也挤在英美留学的赛道里,可大机构太多,他的小工作室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几年前,一个同行转型做中亚留学的消息点醒了他:“中国留学市场一直被精英家庭占着,可真正多的,是像咱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啊。”
想通了之后,陶强就开始“全球扫校”,每个月至少飞一次国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地方跑了个遍,前后签了近30所大学。
他常跟家长算一笔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QS排名前200,一年学费才1到2万,加上生活费,一年总开销撑死了10万。
反观国内,三本或民办大专一年学费就得两三万,算上杂费,跟留学花的钱差不多。“可人家拿的是国际认可的本科文凭,将来深造、找工作,路子不就宽了吗?”
郝女士就是被这话打动的家长之一,她儿子高考不到300分,连民办本科的门槛都够不上,查分那天,孩子倒平静,郝女士却愁得满嘴起泡,连话都说不出来。
身边人都在筹备升学宴,她送出去的礼金不少,可儿子这成绩,别说宴客了,连提都怕人问。
直到刷到“免高考成绩、无语言要求、百分百录取”的留学广告,她才看到点希望,可又犯嘀咕:儿子连俄语都不会,去了能听懂课吗?
陶强早把家长的顾虑摸透了,他给了两个选择:要么提前去读预科,要么掏10万块选“无忧套餐”,从课程翻译到论文代写,再到答辩辅导,学术上的事全包。
生活上更不用愁,接机、租房、办银行卡、办居留证,甚至还有“学业管家”盯着孩子的课程进度,定期给家长发报告,让千里之外的父母能“实时监控”。
其实陶强的中介费才8000块,涵盖了翻译、文书、签证这些环节,根本不赚钱,真正能盈利的,就是“无忧套餐”这种增值服务。
除了中亚,他们还开拓了另一条路:欧美大学的海外分校。比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在加纳的校区,四年总学费才12万,还不到英国本校一年的费用。
要是有高考成绩或A-Level成绩,还能直接读三年制本科,等于“省了一年时间和钱”。陶强总跟家长打比方:“这就像买名牌包,专柜和奥特莱斯的区别,背出去都是正品,谁会追问在哪儿买的?”
不过真正让家长下定决心的,还不是学费和门槛,而是“考公考编”的承诺。
对于这种担忧,中介会拍着胸脯保证:“这些学校都在教育部留服中心的认证名单上,回国考公务员、进国企,一点问题没有。”
陶强还举过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在中亚读了一年制硕士,总共花了不到10万,回国后顺利进了高校当讲师。
同期入职的另一位老师,读的是英国红砖大学的硕士,光学费就花了55万。
更现实的是,“一带一路”之后,很多国企在中亚、中东、非洲有业务,急需懂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人,这些留学生反而成了“香饽饽”。
就像老何,他是国企的工程师,常去中东出差,儿子成绩不好,他早早就规划好了:送儿子去迪拜留学,费用不高,自己还能常去照看,将来孩子进国企做海外业务,也算有个照应。
“家里条件好的,当然首选英美,可咱们普通家庭,只能量力而行,能给孩子搭个梯子就不错了。”
可话说回来,这“梯子”真的稳吗?
出国留学的虽然听起来挺让人羡慕的,但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包论文、包毕业”听起来省心,可孩子啥也没学会,就算拿到文凭,真能适应职场?
就算留服认证了,用人单位会不会觉得中亚、非洲的文凭“含金量”不如欧美?
还有那压缩到一年的硕士学制,知识点能学扎实吗?
万一考公的时候,岗位悄悄设了“隐性门槛”,不认这种“速成文凭”,咋办?
这些质疑不是没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选择。对工薪家庭来说,10万一年的留学费用,确实比送孩子去国外读预科、再申本科要划算得多。
而且教育部的认证是实打实的,至少在考公、进国企的“硬性条件”上,不会被卡脖子。
至于“含金量”,说到底还是看个人,要是孩子在国外真能学好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再了解当地的情况,反而比只会死读书的学生更有优势。
“小众留学”的兴起,不过是普通家庭在升学焦虑里找的一条“突围路”。
家长们不是不知道有风险,只是实在没更好的选择:既想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又不想让家里背负太重的经济压力,还盼着将来能有份稳定的工作。
可别忘了,留学从来不是“躺赢”的捷径,就算文凭拿到了,真本事还得自己练。
不管是在哈萨克斯坦的课堂,还是加纳的校园,最终能走多远,靠的还是孩子自己的努力,毕竟“梯子”搭好了,往上爬,还得靠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