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杭州,河坊街的老面馆里飘出阵阵笋香。厨师陈师傅正站在灶台前,铁锅上火,猪油融化后煸香肉片,再加入春笋片、雪菜翻炒,最后冲入高汤,待汤沸腾后下入手工面条,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便端到了食客面前。对杭州人来说,片儿川不是普通的汤面,而是清晨唤醒味蕾的 “暖胃早餐”,是藏在街巷里的江南滋味,更是刻在杭州人记忆里的家常味道。\
一、面汤里的江南春秋:杭州片儿川的历史溯源
杭州片儿川的起源,与杭州的市井生活和时令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片儿川” 中的 “片儿”,指的是食材切成片状,“川” 则与杭州方言 “穿” 谐音,寓意食材在汤中 “穿煮” 入味。据《杭州市志》记载,片儿川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的杭州街头面馆,当时的面馆老板为了迎合杭州人 “爱鲜” 的口味,用春季新鲜的春笋、腌制的雪菜和猪肉片作为浇头,搭配手工面条,制成了这道汤面,因口感清鲜、价格实惠,很快成为百姓喜爱的早餐。
民国时期,杭州片儿川的名气逐渐扩大,尤其是 “奎元馆”“状元馆” 等老字号面馆,将片儿川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良 —— 选用杭州本地的 “早笋”,肉质更嫩;雪菜选用萧山产的腌制雪菜,咸鲜适中;面条则采用手工擀制的碱水面,口感更劲道。这一时期,片儿川还与 “状元” 文化产生关联:相传有位书生赶考途中,在杭州面馆吃了一碗片儿川,后来金榜题名,此后,片儿川便有了 “吃了片儿川,金榜能题名” 的美好寓意,成为考生考前必吃的 “吉祥面”。
如今,片儿川已成为杭州的 “城市美食名片”,2013 年,“杭州片儿川制作技艺” 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杭州人来说,清晨的一碗片儿川,是开启一天的最佳方式 —— 汤鲜、笋嫩、面滑,一口下去,满是江南的春日气息。
二、鲜醇清润:杭州片儿川的工艺密码
杭州片儿川的精髓,在于 “笋要鲜、雪菜要香、汤要醇、面要滑”。看似简单的一碗汤面,从食材挑选到浇头炒制,再到面条煮制,每一步都暗藏讲究,稍有差池,便会失去那股独有的江南清鲜。
(一)食材选择:鲜醇的基础
1. 面条:片儿川的 “滑爽载体”
制作片儿川,面条的选择至关重要。杭州人偏爱手工擀制的 “碱水面”(又称 “阳春面”),这种面条用面粉、碱水和水制成,颜色呈淡黄色,口感滑爽劲道,煮后不易软烂,能很好地吸收汤的鲜味。“好的碱水面,用手摸起来有轻微的粗糙感,煮后咬开,内部有细小的气孔,这样能更好地挂住汤汁。” 陈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如果没有手工面条,也可以用机制的碱水面,但口感会稍差一些,手工面的麦香更浓。”
面条的粗细也有讲究,一般选择直径约 2 毫米的细面,煮后更易入味,口感也更滑爽。煮面时,水要多,水烧开后下入面条,用筷子轻轻搅动,防止粘连,煮至面条浮起后,再煮 1 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2. 浇头:片儿川的 “鲜醇灵魂”
片儿川的浇头是 “灵魂”,由猪肉片、春笋片、雪菜组成,三者缺一不可,被称为 “片儿川三要素”:
• 猪肉片:选用猪里脊肉或腿肉,切成约 0.3 厘米厚的薄片,加入少许料酒、淀粉、盐腌制 10 分钟,让肉片更嫩滑。“里脊肉肉质最嫩,适合切片;腿肉则带有少许脂肪,炒后更香,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陈师傅说,“肉片不能切太薄,否则炒后容易碎;也不能切太厚,否则不易入味。”
• 春笋片:选用杭州本地的 “早笋”(春季 3-4 月采摘),这种春笋肉质细嫩、纤维少,没有苦涩味。将春笋去皮后,切成约 0.5 厘米厚的薄片,放入沸水中焯水 1-2 分钟,去除草酸,捞出沥干水分。“焯水是关键,能去除春笋的涩味,让口感更嫩;如果用冬笋,焯水时间要延长至 3 分钟。” 陈师傅解释道。
• 雪菜:选用萧山产的 “腌制雪菜”,这种雪菜选用新鲜的芥菜腌制而成,咸鲜适中,带有独特的发酵香味。将雪菜切成 1 厘米长的小段,用清水冲洗 1-2 次,去除部分盐分,挤干水分备用。“雪菜不能太咸,否则会掩盖春笋的鲜味;也不能太淡,否则缺乏风味,冲洗次数要根据雪菜的咸度调整。” 陈师傅提醒。
3. 汤底:片儿川的 “醇鲜关键”
片儿川的汤底讲究 “清而不淡、醇而不腻”,一般用猪骨、鸡骨熬制的高汤。将猪骨、鸡骨洗净后焯水,去除血水和杂质,放入大锅中,加入足量的清水,放入姜片、葱段、料酒,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 4-6 小时,直到汤汁变得乳白色,散发着浓郁的鲜香。“高汤熬好后,要过滤掉残渣,只留清汤,这样汤底才清澈,不会有杂质影响口感。” 陈师傅说,“如果没有高汤,也可以用清水加少许生抽、猪油调味,但鲜味会稍差一些,高汤的醇鲜是片儿川的关键。”
(二)制作步骤:火候与时机的把控
1. 炒浇头:鲜香的激发
炒浇头是片儿川味道的核心,讲究 “火候要猛、翻炒要快”。首先将铁锅烧至冒烟,倒入适量猪油(猪油比植物油更香,能提升浇头的风味),猪油融化后,放入腌制好的猪肉片,用大火快速翻炒,直到肉片表面变白,析出少许油脂。
接着加入春笋片,继续大火翻炒 1 分钟,让春笋吸收猪肉的油脂,释放出鲜味。然后加入雪菜段,翻炒 30 秒,让雪菜的咸香与春笋、猪肉的鲜味充分融合。“炒浇头时,火候一定要大,这样能快速锁住食材的水分,保持鲜嫩;翻炒要快,避免食材炒老,尤其是猪肉片,炒太久会变柴。” 陈师傅一边翻炒一边说。
2. 煮面与调汤:鲜醇的融合
炒好浇头后,向铁锅中冲入适量高汤(或清水),大火煮沸后,下入煮好的面条,用筷子轻轻搅动,让面条均匀受热,同时吸收汤的鲜味。煮 1-2 分钟后,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盐、少许生抽调味 —— 盐要少放,因为雪菜本身有咸味;生抽主要起到提鲜的作用,不能太多,否则会让汤底颜色过深,影响美观。
“面条下锅后,不能煮太久,否则会软烂,失去滑爽的口感;煮的时间也不能太短,要让面条充分吸收汤的鲜味。” 陈师傅解释道,“如果喜欢喝汤,可以多加一些高汤;如果喜欢吃干一点的面条,可以少加一些高汤,让面条裹满汤汁。”
3. 装盘:江南的雅致呈现
将煮好的片儿川盛入白色的瓷碗中,面条在碗底,浇头和汤汁覆盖在上面,最后撒上少许葱花或香菜,一份正宗的杭州片儿川就做好了。刚出锅的片儿川,汤色清亮,面条滑爽,春笋片嫩白,猪肉片粉红,雪菜翠绿,葱花点缀其间,视觉上就充满食欲;尝一口,汤鲜醇、笋鲜嫩、面滑爽,雪菜的咸香恰到好处,没有丝毫油腻感,让人回味无穷。
“片儿川的装盘不需要复杂的装饰,白色的瓷碗最能凸显食材的本色,也符合江南饮食‘雅致清淡’的特点。” 陈师傅笑着说,“吃片儿川要趁热,刚出锅的面条最滑爽,汤汁最鲜醇,放凉后口感会大打折扣。”
三、杭州人的片儿川生活:从清晨到日常
杭州片儿川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它藏在清晨的面馆、家庭的厨房、朋友的聚会中,见证着杭州的市井烟火与江南的雅致生活。
(一)清晨面馆的 “暖胃早餐”
在杭州,清晨的面馆是最热闹的地方,无论是老字号的 “奎元馆”,还是街头的小面馆,都坐满了吃片儿川的食客。上班族赶时间,点一碗片儿川,快速吃完后匆匆赶路;老人则慢悠悠地坐在面馆里,一边吃面条,一边喝着热茶,与老板闲聊几句,享受清晨的悠闲时光。
“我每天早上都要来吃一碗片儿川,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了。” 家住河坊街的王大爷说,“这家面馆的片儿川,春笋新鲜,雪菜够味,汤也鲜,吃了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好吃。” 面馆的老板们也深谙食客的口味,会根据季节调整食材 —— 春季用早笋,冬季用冬笋,夏季则用茭白代替春笋,确保一年四季都能让食客尝到片儿川的鲜醇。
(二)家庭餐桌上的 “家常美味”
对杭州人来说,片儿川也是家庭餐桌上的 “家常美味”。周末的清晨,妈妈会早起准备食材,擀面条、炒浇头、煮面,为家人做一碗热腾腾的片儿川。孩子们最喜欢吃春笋片,嫩白的春笋咬一口,满是鲜味;大人们则偏爱喝汤,鲜醇的汤一口下去,暖胃又暖心。
“我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或考试前,妈妈才会给我做片儿川,说吃了能考个好成绩。” 杭州市民李女士说,“现在我也经常给孩子做片儿川,告诉他这是妈妈小时候爱吃的味道,也是杭州的味道。” 家庭版的片儿川,食材可以更灵活,比如加入香菇、青菜等,让营养更丰富,但核心的 “猪肉、春笋、雪菜” 三要素始终不变,这是片儿川的灵魂。
(三)游客必尝的 “杭州味道”
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片儿川成为了游客必尝的 “杭州味道”。每年,数百万游客来到杭州,游览西湖、灵隐寺后,都会走进街头的面馆,点一碗片儿川,感受江南的饮食文化。“第一次吃片儿川,就被它的鲜醇惊艳到了,春笋很嫩,面条很滑,汤也很好喝,没有想到一碗简单的汤面能这么美味。” 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说,“回去的时候,我还想学着做,但总觉得没有杭州面馆的味道,可能是少了杭州的春笋和雪菜吧。”
如今,杭州片儿川也在不断创新。一些面馆推出了 “豪华版片儿川”,加入虾仁、鳝丝等食材,提升口感和档次;还有的面馆推出了 “拌面版片儿川”,将浇头与面条拌在一起,适合喜欢吃干面的食客。但无论如何创新,杭州片儿川的 “核心” 始终未变 —— 是鲜醇的汤底、嫩滑的春笋、咸香的雪菜、滑爽的面条,还有那份藏在江南晨雾里的清鲜滋味。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杭州,一定要在清晨走进街头的老面馆,点一碗正宗的杭州片儿川。看着瓷碗里清亮的汤、滑爽的面、鲜嫩的笋,尝一口满是江南春日气息的鲜醇,你会明白,为什么杭州人对片儿川如此偏爱 —— 因为这碗面里,有西湖的柔波,有江南的春天,还有那最真实的市井晨味。
下一篇:贵阳丝娃娃:薄饼裹住的酸辣市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