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以为只有天天被吐槽难吃的外卖和小饭店才会用预制菜?
如果我告诉你西贝莜面村、海底捞,甚至6000块一桌的宴席,中国连锁餐厅9成都在用预制菜,你相信吗?
外卖料理包、家用预制菜和餐厅用的预制菜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那么难吃?为什么这么多人骂预制菜,可这个行业还越来越火?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它的发展前景又有多大?
预制菜并不是这些年才炒作出来的新概念,很多人或许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吃了十几年预制菜。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速冻水饺、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真功夫、吉野家、眉州东坡自热小火锅和711的饭团便当,你觉得这些品牌或产品里,有哪些是或用到了预制菜?答案是全都是。像海底捞和711这样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品牌,甚至可能用同一个产品供应商。
那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广义的预制菜包含即食菜、即热菜、即烹菜和即配菜四种,石老师给大家简单总结:打开就能吃的罐头、八宝粥属于即食菜。
用微波炉或热水加热就能吃的是即热菜,比如自热火锅;即烹菜是需要简单烹饪才能吃的,比如冷冻生炸鸡、速冻水饺,还有很多饭店做的“半现成”水煮鱼;而西贝这类连锁餐厅常用的、洗干净切好块/片/丝的净菜,叫做即配菜。
目前争议最大、也和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两种:即热菜与即烹菜。
即热菜是大多数人对预制菜的第一印象,最常见的就是外卖店爱用的微波炉料理包,以及711里的饭团便当——进微波炉转一转就是全熟的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些大饭店也会用即热菜。我在杭州一家人均400元的菜馆,吃过一次很难吃的东坡肉,当时还和大堂经理投诉:“你们家这肉太硬,像昨天剩下的,热一热就端上来了。”
直到后来在另一家人均80元的连锁餐馆,吃到了一模一样的东坡肉,才意识到吃的是预制菜——应该都是微波炉加热后就端上桌的。
一家连锁云南菜的负责人也和我说,他们店里像菠萝炒饭、鲜花饼这些,都是非现做的即热菜;剩下大部分菜用的是即烹菜,简单说就是部分加工的半成品:中央厨房把食材加工到半熟后送到门店,顾客点菜后,后厨只需将食材过油翻炒,简单烹饪就能端上桌。
其实即烹菜我们已经吃了很多年,肯德基、麦当劳用的都是即烹菜——工厂先把鸡肉、薯条油炸或烘烤至半熟,再由门店完成最后的烹饪。
现在很多连锁餐厅也在用即烹菜,有些餐厅标榜“不用预制菜”,实际上只是没用全熟的即热菜料理包,却用了即烹菜或即配菜。比如大部分酸菜鱼、水煮鱼,都是中央厨房提前切好、腌好、包装好送过来,饭店再简单烹饪的。
不过我相信,很多饭店用的预制菜大家都吃不出来,但自己买的预制菜却很难吃——反正石老师买过好几次,全踩雷了。
不管是即热还是即烹,吃起来都不太新鲜,要么太腻,要么太咸,有的肉加热后甚至有股淡淡的异味。之所以会这样,和预制菜的生产流程密切相关。
预制菜的生产流程大致是:加工厂先对食材挑选、清洗、切分,再按需求加工到不同程度,接着包装、灭菌、冷藏后出厂;出厂后经冷链运输到仓库,最后配送到饭店或咱们手上,吃的时候加热或翻炒就行。
听着不复杂对吧?刚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研究了几十家预制菜企业和国外预制菜发展史后发现,这里面至少有三道门槛会大大影响口感,分别是烹饪加工、菜品复热和冷链物流——而很多预制菜企业的规模,根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先说说烹饪加工和菜品复热,这两步都和企业的研发能力有关。做过菜的小伙伴应该有体会:做中餐是件很“玄学”的事。
菜谱说“加适量盐”,“适量”到底是多少?“把肉炖到软烂再加菜”,“软烂”的标准又是什么?我做菜全靠“凭感觉”,但预制菜是机械化生产,总不能每条流水线旁都配个老师傅专门尝咸淡吧?
在预制菜文化发达的国家,什么菜该用什么标准都有明确参数。比如日本日冷食品有款即热炒饭,流水线上会先用250度热风吹一遍米饭,再机械炒制、包装——这样能让米饭更蓬松。250度这个数字,不是日本人拍脑门想出来的,是研发团队反复研究多年才确定的。
有预制菜行业人士和我说,美国、日本的食物种类相对较少,且研究时间久,所以各类标准都成熟。
但中国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还有很多细分流派,光一个菜系就能分出几十甚至上百道菜,制作工艺千差万别——连西红柿炒鸡蛋都有甜咸之争,大部分菜根本没有统一的工业化标准,一道菜该怎么炒,很多时候都得从零开始摸索。
同样需要品牌花钱、花时间研究的,还有菜品的“口味复原”。大家都有加热剩菜的经历:很多菜,尤其是肉菜,加热后是不是会变难吃?这是因为熟肉加热时,脂肪会分解产生烃类、醛类等挥发性物质,带来让人不适的“过熟味”。
口味复原难度很大,得先搞清楚复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不同食材、不同搭配、不同烹调方式,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不一样,需要大量实验才能确定方案。
此外,有些菜不管怎么加热,都没法彻底还原口味。比如目前还没找到让绿叶菜复热后保持口感的办法,所以即热菜里很难看到新鲜绿叶菜——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餐厅会即热菜、即烹菜搭配着用:即热菜虽省事,但口感难把控,没处理好就会让顾客觉得在吃剩菜。
正因为研发难,光是一个单品菜系的研发,动辄就得砸二三十万;研发完还得小批量生产、拿到市场试水,根据反馈调试,又得加钱。
但中国70%的预制菜企业都是个体户或小作坊,根本负担不起这么高的开销;就算有能力投入研发的企业,也不一定招得到合适的人才——中国近半数预制菜企业都缺乏专业人才,这导致中国预制菜整体研发含金量偏低,甚至有报告说,全国具有产品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的预制菜品牌,仅占全行业的2%。
再看另一道门槛:冷链物流。很多人不吃预制菜,是不是怕不新鲜?毕竟网上能看到新闻,说有些预制菜加了各种添加剂、在冷库里冻好几年,甚至发烂发臭。
但其实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不会“猛怼”防腐剂——以现在的技术,保鲜没那么难。比如目前公认保鲜效果最好的液氮速冻技术,效率比以前的氟利昂冷冻高几十倍,几乎不会损失菜肴的新鲜度。我打听了下,有些做5块钱料理包的工厂,都用上了液氮冷冻技术。
那为什么我们还常买到不新鲜的预制菜?问题其实出在物流上。虽然中国物流很发达,但冷链物流起步晚、行业渗透率低。
比如中国冷藏车保有量约40万辆,而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远不及我们的日本,2018年冷藏车保有量就有25万辆,人均保有量是我们的7倍。这导致中国预制菜企业用冷链的成本,是日本同类企业的3倍。
你在网店买一份16块的酸菜鱼,食材和包装成本8块,品牌利润却只有2块,剩下6块可能都花在了物流上。
所以很多品牌根本舍不得用标准冷链,就算用了冷链车,也可能舍不得全程低温——这样很容易破坏预制菜的新鲜度。
总结下来,我们吃到难吃预制菜的几率高,主要是因为行业里“浑水摸鱼”的企业太多:不少预制菜没经过研发,是小作坊生产的“科技产品”,而且他们的产品舍不得走全程冷链,到我们手上自然很难好吃。
预制菜会变得新鲜好吃吗?很有可能,甚至可以说正在变好。现在愿意砸钱做研发的大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上市公司每年要花几百万、上千万投入研发。
从去年开始,阿里、美团、京东、格力、顺丰,甚至贵人鸟这类看似不相关的企业,还有不少地方政府,都入局说要做预制菜。
为啥大家都嫌弃预制菜,可行业却越来越红火?答案很简单:需求实在太大了。很多报告都预测,预制菜行业规模能达到万亿级。
万亿是什么概念?真的会有这么多人吃预制菜吗?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吃预制菜,还有很多人希望能吃到更多——谁在吃、谁想吃呢?主要是想省钱的人,和想省时间的人。
想省钱的人,是目前预制菜市场最主要的受众。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每顿饭都点外卖,你能接受的均价是多少?超过八成白领能接受的中式快餐价格,在每顿饭30元以下。
要知道,白领至少算中等收入人群,很多工人一餐的预算可能只有十几块,甚至希望不到十块钱就能解决。
一顿饭十几块看似不少,但要扣掉饭店的人工、房租、水电、食材成本,还要给外卖平台抽成——如果全用新鲜现炒菜,别说一二线城市,连三线城市可能都不现实。
这是我拿到的一份料理包价格表:鱼香肉丝3.9元、宫保鸡丁4.6元、水煮肉片4.7元。我们日常点的大部分家常菜,用料理包四五块就能搞定,算上包装和配送费,成本也超不过8块;减去给房东和平台的费用,卖15元商家还有得赚。要是卖30元,那商家就有点不厚道了。
当然,便宜不代表料理包一定有问题,更不代表是用“僵尸肉”或“科技狠活”做的有害产品——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主要问题在于,这类产品为了“下饭”,大多会加大量酱料,做得很咸很油,食材也比较普通,所以难吃;而且油盐超标,长期吃对身体也不好。
即便这样,随便找个曝光料理包的视频,打开评论区会发现:除了骂商家黑心的人,还有很多人在问“到底哪能买到这种便宜的料理包”。
你可能觉得是外卖小店黑心,用便宜料理包代替现炒菜赚钱,但其实大量人群对“便宜食物”的需求,才是这类料理包越做越大的关键。
除了平价外卖的需求,很多人也希望下馆子能便宜点。如果你在商场看到一家饭店:装修不错、服务员态度也好,上菜快,人均五六十就能吃好——那这家店大概率用了预制菜。
用预制菜的话,饭店不需要那么多厨师和灶台,人力、能耗成本能比传统餐厅低一半,整体利润率能提高7个百分点。
而且上菜快能压缩就餐时间,提高翻台率。一升一降之下,经营得好的门店,一年能多赚十几万到几十万。所以现在越来越多饭店不自己建中央厨房了,而是找大供应商合作,用他们的标准化产品。
中国连锁餐厅里,九成以上都在用预制菜,我们根本避不开半成品。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用预制菜的饭店,都能提供实惠价格——这也是很多人厌恶饭店用预制菜的重要原因:大牌连锁饭店卖的是品牌溢价,消费者冲着“饭店名号”花钱,以为能吃到师傅的手艺,结果吃的是和平价餐厅同品质的预制菜。饭店省了成本,食客却亏了,这合理吗?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对所食用的是否为预制菜拥有知情权。如果饭店要用半成品料理包,应该事先标注、披露产品信息,让大家能自主选择。
饭店用的预制菜,约占整个预制菜市场的80%;除此之外,这几年盒马、叮咚这类企业,也开始盯上剩下的20%市场——做面向家庭用户的预制菜。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谁天天在家吃预制菜啊?想吃好的我下馆子,想方便我点外卖,还不用洗锅洗碗,吃预制菜图啥?”
直到我看到这些企业的产品,才终于明白:它们的竞争力并非口味和性价比,而是贴着“低油、低盐、新鲜”标签,且能随叫随到的短保冷鲜菜。
这类菜品保质期往往只有三四天,用的食材比较好,切好配菜、配好调料,回家下锅翻炒几分钟就能吃。我就常在门口的便利店买这种预制菜:上班前焖好一锅米饭,下班到家10分钟就能吃上饭。
这类家用预制菜的主要受众是没时间的年轻人。买家用预制菜的人里,70%是想省点时间——大家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微信、钉钉里有无数需要秒回的工作群,多睡一会儿都是奢望。每天下班累得够呛,哪还有力气切肉、好好做一顿合口味的晚餐?
可试想一下:某天你被工作“磋磨”完回到家,从冰箱里拿出半熟的鸡汤和小炒肉,花5分钟加工好,刚出锅时还带着些锅气。
味道虽比不上爸妈做的,但也说得过去;摆好盘拍张照发给爸妈,心里更有底气,能让他们放心自己没吃外卖——好歹是自己“抽空做的晚饭”。那一刻,吃东西好像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多了点“生活的味道”。
所以这些做中高端家用预制菜的品牌,其实是看透了人心:给行色匆匆的都市人,一次“假装认真生活”的机会。
这些年,中国打工人的平均工作时长在不断上涨,未来属于我们的个人时间会不会越来越少?有预制菜从业者告诉我,这个行业甚至不需要做“市场教育”——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等冷链技术成熟、预制菜价格降下来,年轻人会主动选择预制菜,这个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大。
为什么以前肯德基、麦当劳用半成品,大家排着队吃;现在一提有些饭店用预制菜,大家就皱眉头?因为当初吃炸鸡是“主动选择”,现在吃预制菜却多是“没得选”。
预制菜不是凭空造出来的需求,而是高度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效率”极致追求催生的工业化、标准化产品。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时代与一种生活方式的落幕。
我丝毫不会怀疑,随着技术进步、产业规模扩大,预制菜会变得越来越好吃,甚至有一天能在味道和卫生程度上,碾压绝大多数小餐馆。
可到了那时候,我们或许会更怀念餐馆里厨师现炒的菜——因为你知道,那一盘简单的菜背后,不只有锅气,更浓缩着老板对饭店的投入、厨师从学徒到老师傅的经年积累,以及人们对中餐文化的尊重。
那一刻,我们吃的不只是一口肉、一口菜,还有藏在菜里的文化、人情和生活本身。
上一篇:细细咀嚼云朵上的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