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的山峦层林尽染。这座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千年雄关,曾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线,如今却以另一种方式“守城”——守护着周边村庄的振兴与希望。文旅融合的浪潮下,雁门关不再仅仅是历史课本中的符号,而是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鲜活引擎。
截至2025年9月,雁门关景区年度游客量已突破120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68%。这一数据来自山西省文旅厅2025年8月发布的《全省重点景区运营报告》。游客量的稳步增长直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效益,代县雁门关乡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较五年前翻了一番。
景区周边的阜戈寨、雁门关村、新庄村等10余个村庄,通过民宿经营、特产销售、文化体验项目等,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以阜戈寨为例,这个曾经人口外流严重的古村落,如今已有民宿42家,年均收入超300万元。
过去,雁门关是游客匆匆而过的“打卡点”,如今却成为沉浸式体验的历史文化目的地。这一转变源于文旅与乡村的深度绑定。
雁门关周边村庄依托明清风格建筑和军事要塞文化,打造了“边塞风情民宿集群”。2025年,区域内民宿总数达167家,客房入住率稳定在75%以上。这些民宿并非简单提供住宿,而是融合了戍边文化体验——游客可以穿着古代戍卒服饰参与“守关巡夜”活动,或学习制作雁门关传统兵器模型。
代县的小米、黄酒、胡麻油等特产,曾因销路受限而价值低廉。如今,通过“雁门礼馔”区域公共品牌包装,这些产品成为文旅消费的热门商品。2024年,雁门关景区特产销售总额突破1.2亿元,其中60%来自周边村庄的直接供货。胡麻油被制成文创礼盒,小米搭配戍边故事做成“戍卒粮包”,甚至当地的山药蛋也被开发成“雁门烽火土豆宴”。
雁门关的文旅振兴,核心在于对边塞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
2024年,景区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雁门烽火》,以汉代李广、宋代杨业等历史人物为原型,再现雁门关的战争与和平故事。演出演员中70%来自周边村庄,月均收入5000元。此外,村庄内还开发了“戍卒生活体验营”,游客可以尝试古代兵器制作、边塞诗词拓印等活动。
代县剪纸、雁门木雕等非遗项目曾面临失传风险。如今,通过文旅平台的推广,非遗工坊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站点。2025年,雁门关非遗工坊累计接待体验游客18万人次,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60万元。
文旅融合的成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
2023年,代县投入2.1亿元完成雁门关旅游公路升级,连通周边12个村庄。5G网络覆盖全部景区及村庄,直播带货、智慧导览成为标准配置。阜戈寨村民可以通过抖音直播销售手工布虎,2024年收入超8万元。
黄昏时分,雁门关的烽火台披上金光,山下村庄炊烟袅袅。游客们在民宿小院品尝“戍边宴”,村民们在非遗工坊忙碌备货。这座曾见证无数金戈铁马的关隘,如今正书写着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篇章。
数据背后,是鲜活的生活,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废弃的老宅变成了热门民宿,滞销的农产品成了文创明星。雁门关的故事证明,文旅不仅是经济的催化剂,更是乡村价值的重塑者——历史在这里不再尘封,而是化作振兴的力量,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