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个园|万竿翠竹映假山,藏着四季诗意与文人风骨
在扬州逛个园之前,我总以为“园” 就是看花看草,可踏进个园的那一刻,就被满院的竹子惊住了 —— 千竿翠竹亭亭玉立,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在青石板上织出细碎的光,连空气里都飘着竹香。当地人说 “个园以竹为名,以石为魂”,逛完才懂,这园子里藏着的,是古人对四季的感知,是文人的风骨,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国学智慧。
先说“竹韵里的君子气”。个园的 “个” 字,就是竹叶的形状,园子里种了上千种竹子,有毛竹、刚竹、紫竹,还有少见的 “湘妃竹”。一进大门,就能看到 “竹西佳处” 的匾额,取自杜牧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文人雅趣拉满了。我沿着竹径走,竹叶在风里沙沙响,像在说话,突然想起《论语》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话 —— 竹子和松柏一样,冬天也不枯萎,是 “君子” 的象征。
黄至筠是个园的主人,清代的盐商,他建个园的时候,特意把“竹” 和 “石” 结合,说 “无竹不成园,无石不成景”。这 “石” 就是园子里的 “四季假山”,也是个园的 “魂”。
春山在园门口,用细长的石笋配着竹林,石笋像刚冒出来的春笋,竹林像春天的绿雾。这让我想起《周易》里“春生” 的道理 ——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连假山都要透着 “活气”。
夏山在园子中间,用太湖石堆成,太湖石“瘦、皱、漏、透”,堆出来的假山像山洞,里面还藏着小溪,夏天走进去,凉飕飕的,一点都不热。我钻进山洞,抬头能看到石缝里的阳光,低头能听到溪水的声音。山洞里还有藤蔓,垂下来像帘子,让人想起柳宗元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的《小石潭记》—— 古人爱自然,所以把 “山、水、竹” 都搬进园子里,这就是 “师法自然” 的造园智慧。
秋山在园子西边,用黄石堆成,黄石颜色偏黄,像秋天的枫叶,堆得很高,要爬台阶才能上去。我爬到山顶,能看到整个个园的景色,远处的竹子、近处的亭台,都在眼底。山顶有个“待霜亭”,名字取自 “待霜降而红叶” 的意思,坐在亭子里,风一吹,真有 “天凉好个秋” 的感觉,让人想起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诗句 —— 秋天不是悲凉的,而是厚重的。
冬山在园子北边,用宣石铺成,宣石是白色的,像雪,堆出来的假山光秃秃的,还特意留了“风音洞”,风一吹就呜呜响,像冬天的北风。最妙的是,冬山对面就是春山,从冬山往春山看,能看到竹子的绿,像 “冬天里的春天”,这是古人 “四季轮回” 的哲学 —— 没有永远的冬天,也没有永远的春天,万物都在循环里生长。
个园的“人文”,还藏着扬州八怪的故事。郑板桥曾在个园住过,园子里有他的题画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写在竹影墙上,旁边就是秋山,刚好对应 “三秋树”。我站在题画前,看着秋山的黄石,突然懂了郑板桥的意思 —— 做人要像秋树一样,去掉繁琐,保留精华;要像春花一样,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若是你来扬州,一定要来个园。建议早上10 点来,此时阳光照在竹上,影子最好看;下午 3 点后可以看冬山,夕阳照在宣石上,像撒了雪。别只顾着看假山,多摸摸竹子,多读读题画,这样你会懂:中国的园林不是 “死” 的风景,而是 “活” 的文化,能让你在一竹一石里,读懂什么是 “君子”,什么是 “四季”,什么是 “诗意的生活”。
(注:部分内容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