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初亮 设计 汤加昀
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
一弯苕溪,一脉文明,流淌千年。
在大自然馈赠的山水长卷中,径山成为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韵味的地方,钟爱此地的苏东坡为此留下了气势磅礴的《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潮新闻·钱江晚报携手余杭区径山镇,共同推出《不止径山》系列报道。
我们将寻着苕溪的涟漪,走进小古城。这座带有良渚文明印记的晚商浙北古城,或将提供30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样本。
我们将解码径山文化的兴起。唐朝的山间一叶经历千年流转如今已经成为香飘世界的东方文明智慧密码。
我们将聚焦新时代下径山发展新模式。当“两众”的基层治理模式融入自然山水肌理,这里正成为面向未来的乡村振兴典范。
从马家浜文化至今7000余年,人类在此生生不息,这里不仅是天目山余脉的葱郁之地,更是杭州从“水乡泽国”走向“城乡共富”的一个示范区。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首次用山河互联的模式,在湿地上“堆”出“中华第一城”。它也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起点。
人们常认为江南地区要到春秋的吴越争霸时才再度崛起,但随着湖州毘山、余杭径山小古城、跳头、德清原始瓷窑址群等相关遗址被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东南地区迄今发现晚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具有国家形态的区域聚落群。这很可能是商王朝时期,在浙北地区诞生的越人方国。小古城正是这一势力统治下的一个中心据点。
“小古城就是3000年前的杭州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说。
小古城遗址的发现,使杭州建城沿钱塘江北部C型盆地发展轨迹更加清晰,良渚古城——径山小古城——余杭古城——南宋临安城,文明得以延续。
走进小古城:3000年前的“杭州城”
从杭州武林广场出发,沿着G235国道一路前行,驱车约四十公里左右,就会来到余杭区径山镇的小古城村,小古城遗址位于现在余杭径山镇小古城村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古城村俞家堰自然村一带,村民们在北苕溪故道里挖沙时,总是出土各式各样的‘宝贝’,其中不乏南方先秦时期的文物精品。追溯这些文物的年代,上自马家浜文化,下至春秋战国,而尤以中原地区商代的马桥文化、毘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也最精致。最后考古人员真的在这里挖出了一座可上溯‘洪荒’的古城。”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小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罗汝鹏说。
小古城南城墙残存部分
这里的“洪荒”,指的是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小古城遗址中,可追寻到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100—3800年)、马桥文化(距今3700—3300年)、毘山文化(距今3300—3000年),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文化,后世也长期有人类活动。2016年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的考古研究,证明了小古城遗址核心堆积在商代。
如今的杭州城,从天目山东麓一直到达钱塘江入海口,有西湖、钱塘江、余杭等多个城市中心。如果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湿地建起的古城,是杭州建城的起点,那么小古城之于杭州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
“如果说良渚时期江南一带拥有一个强大一统的古国,那么在小古城时期,则是多个聚落的分治。良渚古城像璀璨的太阳,周围聚落环绕。而小古城则更像闪亮的明星,与众多聚落共同构成了浙北地区的‘星辰璀璨’”。罗汝鹏作了这样生动的比喻。
经过考古研究,小古城遗址和湖州毘山、余杭跳头以及德清原始瓷窑址群等遗址,同属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范围。这些遗址聚落共同构成了商时期控制浙北越地的国家,很可能就是文献与甲骨文记载的“越”。小古城城址正好位于这个“国家”统治区域的中心地带以及交通枢纽,有效串联起北至太湖南岸,南至钱塘江两岸的广阔地区。罗汝鹏说:“良渚之后,小古城遗址是杭州地区唯一一座已发现的商代晚期城址,是管控杭州一带的一个中心城址,还是浙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址。它就是3000年前的杭州。”
探秘小古城:3000年前杭州是一座水上城市
如果小古城是商代的杭州城,那么商代杭州城的城市布局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古城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这是一个多大的城市呢?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它是小古城的25倍多;按照更直观的测算,小古城遗址面积相当于现代35个足球场大小。
小古城遗址仿佛一个三角形的“鱼头”,地处苕溪的出山口,村坊略高于四周平地5米左右。
考古发现,小古城外有护城河,城址有城墙,还有四个城门,均为水门。其中南边设有两个,东边和北边各一个,目前已经确认了其中两个。
小古城遗址城墙现状(由东北向西南拍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松阳博士介绍,北城门遗迹保存相当完好,宽度介于2米至3米之间,且出土了丰富的木构件遗物。“像水门这样的建筑,在中国城市史上当然很常见,但已发掘出的仅有个位数,而有3000年历史并且完全由木构搭建的遗迹更是极为珍贵。小古城的水门,用途、结构和秦末至西汉时期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相似,它是国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同类型遗存。”
小古城城内目前还存在两条呈现“┏”形状的河道。通过环境考古研究,证明这两条河道形成距今7000年前后,它们均穿越城墙,很可能就是当年古城内的主要交通干线。
罗汝鹏介绍:“从良渚时期开始直到今天,杭州人一直遵循着近水靠山并在海拔低的区域建城的原则。小古城也是一个‘水上城市’。随着考古研究深入,或许可以为我们逐步提供当时社会是如何开展筑堤、修河、浚塘等更大规模改造自然活动的新证据。”
小古城遗址的西北端有城址内的制高点——庙山。庙山海拔高度29米左右,勘探中发现在山顶还存在一座占地超过1800平方米、相对高度为8-12米的人工堆筑台体,远远望去就像一个“金字塔”。
考古发现,庙山山顶人工堆筑的高台是人为平整过的,以夯筑方式建筑台芯,再在台芯外围自上而下、用版筑的形式包裹了土层外壳,远观之下,仿佛一个红白相间的“显眼包”。山顶基本平坦,虽面积达700多平方米,但实际只在中央偏西的位置修筑一处面积约120平方米、平面格局呈“凸”字形的小型院落。院落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南侧一半位于斜坡之上,更可能是走入式的院落与台阶,北侧一半从残存的墙基分析,应是一座面积约60平方米、前后两进的房址。
庙山商时期人工修筑高台建筑群
“庙山顶房址结构考究,礼仪性强烈,和南美洲金字塔顶部的神庙比较相似,很可能是小古城遗址统治者实施宗教仪式或者天文观测的特殊功的中心场所。” 考古学家推测,庙山和周边西侧和南侧,构成了毘山文化时期小古城遗址的政治中心。
在小古城遗址中心部位的湖西发掘区,出现了院落型建筑群,为我们揭开了小古城人生活的一角。红烧土奠基的地面建筑、杆栏式建筑、斜坡上有疑似门廊建筑、中央火塘、排水沟等。“这批建筑群虽然结构复杂,但是规划整齐,都是正东西向,由北向南排列,和现代新农村的排屋类似。这里地势比较高,又临河,可能是当时小古城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的一片居住地。”罗汝鹏推测。
罗汝鹏说,在良渚文明衰落后的1000年间,南中国文明似乎陷入了沉寂。但从小古城遗址考古成果看,以小古城为代表的浙北地区,在商晚期迎来一次文明的小高峰,它和江西吴城文化、古蜀国三星堆文化等处于同一时期。从考古学视角来看,小古城遗址无疑将成为探究南中国商周历史的重要支点。希望通过小古城遗址的深入挖掘与研究,能够填补自良渚至东周越国时期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空白。
畅想小古城:商代的杭州城的未解之谜
从2004年开始,小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在阶段性开展中。
“金字塔”式的高台建筑、超大规模的高等级建筑群、青铜器、卜骨卜甲、原始瓷器等等人类技术精华集中出现于此,说明商代晚期浙北地区,已经呈现出繁荣的国家形态,小古城城址至少应是当时一个南方方国中的区域中心。
在小古城时期,稻作文明得以延续。考古发现,小古城人以农耕养殖为主,使用石犁耕种稻田,并采用陶罐煮饭,偶尔还会宰杀猪、鹿等动物改善一下生活。人们以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划着木桨,载着货物在城内外繁忙穿梭。
“文献记载中西周之前的越国一直是虚无缥缈的。青铜工艺长期作为古代文明形成的标志,它出现在后良渚时代、一度沉寂的越地小古城遗址中,也让‘越’这个方国形象清晰起来。”罗汝鹏这样描述。
天目山东麓地区马桥文化、毘山文化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
小古城遗址内还有大量的区域没有发掘,也带来了很多未解之谜。
在小古城外围存在多个集聚点,可能是城址外的生产区,比如水稻种植区或者瓷器生产区,也可能是平民的集聚区,与城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求证。
再比如,小古城遗址中发现的精美瓷器,这些原始瓷来自哪里?小古城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和南边不远的余杭跳头铸铜遗址有关吗?小古城也发现了铸铜使用后的石范,让人猜测是否它也具有铸铜产业?如果真如此,从小古城到跳头,不知道是否还有可能会组成商代越地的铸铜中心?
小古城的考古仍在继续。生活“讲究”的小古城先民会是早期越人的一支吗?在未知的领域中,是否藏着早期青铜时代东南地区文明化进程和吴越文明起源的密钥呢?我们也热切期盼,通过对小古城遗址的持续考古挖掘,能够揭示出更多3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精彩细节。
图片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