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力平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首次在首钢园区“一会一址”举办,受关注度创历史新高,现场气氛热烈,人气火爆,吸引大量观众前来打卡消费。
到首钢园参观游览,许多人都要品味那别有风味的“首钢汽水”,因为它是最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说起这“首钢汽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最初源自汽水生产车间。
京城汽水的“老字号”以“北冰洋汽水”知名,而20世纪六七十,乃至八九十年代,在京西“首钢”,甚至石景山地区,最为知名的则是“首钢汽水”。
据《首钢史话》记载:“首钢”,今为“首钢集团”,其前身是1919年初官商合办的“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炼厂”,为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位于京西永定河畔、石景山东麓。民国时期曾称“石景山制铁所”“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称“石景山钢铁公司”(简称石钢)、“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1949年在全国解放区率先恢复生产,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国建设。
首钢汽水厂创建的初衷是为企业高温岗位职工提供防暑降温饮料,所生产的饮料为特制的加盐汽水,俗称“首钢汽水”。
为什么“首钢汽水”是加盐特制的呢?据曾在首钢汽水厂工作的朋友介绍:这主要与冶金特殊行业有关。一线炼钢工人,特别是炉前工、轧钢工、烧结工、拔丝工等,每天穿着厚厚的特制阻燃服装在高温下作业,且劳动强度很大,尤其是夏季,汗流不止,需要经常补充水分,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而特制的加盐汽水具有及时补充大量劳动所流失的水分和盐分,迅速恢复活力的作用。“首钢汽水”选用纯正的广西白砂糖作为原料加工而成,口味纯正,清爽不甜腻,解暑又健康。
1986年首钢成立了职工后勤福利机构,即首钢汽水厂。当时这座汽水厂领先全国冶金企业,年产能力达到3000万瓶。虽然是企业内部自制的饮料,却在整个石景山地区颇有名气,因为首钢鼎盛时期职工及家属人数在石景山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011年,随着首钢的停产及钢铁产业迁往外埠,那具有60年历史的“首钢汽水”也在首钢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首钢汽水”承载了几代首钢人的记忆,它既是首钢工人防暑降温的指定饮品,也是首钢人特有的一种福利。至今,许多老首钢人说起“首钢汽水”,依然是念念不忘。
曾在首钢2号炉任炉前工的张师傅回忆道:“首钢汽水最初装在特制的钢瓶里,因为汽水在生产的时候是要加压灌装的,里面含有二氧化碳,有很大的压力,工作时就用暖壶打汽水。20世纪80年代有了玻璃瓶包装的,一箱24瓶,喝起来很方便。记得当时分为盐汽水和甜汽水,口味包括菠萝味、橙味,一瓶汽水250毫升左右。大热天在高炉干活的小伙子渴急了,一扬脖儿就是一瓶,一身透汗立马顺着脖子往下流。”
李师傅在首钢烧结厂当了20多年的烧结工,对首钢的汽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回忆说:“烧结是炼铁的一道工序,也是比较累的工种,尤其是要耐高温。因为高温作业,体液挥发大,毫不夸张地说,一天流淌的汗水有几斤,这就需要补充盐分,而含有盐分的‘首钢汽水’,是我们离不开的饮料,这种东西,外面还买不到。到了夏季,有的职工便用暖瓶装汽水,带回家里,让家人消暑。”
刘师傅回忆说:自己是22岁的时候来到第二炼钢厂当炉前工,这是炼钢流程所有岗位中最苦、最累的岗位,每天站在炼钢炉前,那不是一般的热。特别是出钢时的挡渣操作,让人热得无处可逃,所以一进6月份,每天定额发放汽水,里面的二氧化碳气儿特足,一口喝下去,跟着就是一个响嗝儿上来,浑身清爽,热气便去了一半儿,与当时有名的“北冰洋”相比,毫不逊色。20世纪90年代的汽水有橙子、芒果和凤梨三种口味,最好喝的要数橙子味的,甜中略带一丝咸味儿,颇受工友们的青睐。
在首钢第一炼钢厂干了20多年炼钢工人的郑师傅介绍说:“我的父母都是首钢职工,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夏天经常和同学跑到厂区蹭汽水喝。后来考上首钢技校,毕业后到轧钢厂的热轧生产线上当了一名工人,每天最大的享受就是在工作间隙喝上一瓶特制的加盐汽水。因为炼钢车间里面太热了,当年每个人每天要喝20多瓶。这气儿很足,喝上一口,喉咙和鼻腔会有一种麻麻凉凉的畅快感。而今回味起来,首钢所产汽水那特有的味道,仍是令人难忘。”
昔日的钢铁生产基地经过改造,现已成为集科技、体育、文化、旅游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是许多游客的打卡地,而消失多年的“首钢汽水”,经过改良升级重出江湖,让首钢人找回了记忆中的味道,也让游客感受了一种别有风味的饮品。供图/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