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莉亚是西餐界的蜜雪冰城!没人舍得骂它,把它骂倒了,去哪里吃那么便宜的东西
“萨莉亚没人骂” 的话题突然冲上热搜,评论区里一句 “它都不嫌我穷,我为什么要嫌它是预制菜”,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要知道,这可是被网友戏称 “整个后厨看不到一把菜刀、找不到一个厨师” 的 “预制菜之王”—— 所有菜品都是中央厨房预制好的半成品,到店加热就能上桌。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家店,不仅在中国开出 415 家门店,2024 财年营收还超 25 亿元,甚至催生出 “萨门” 这样的粉丝群体。
对比之前因预制菜被骂上热搜的餐饮品牌,萨莉亚的 “零差评”,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一、“后厨没菜刀” 的预制菜店,凭什么圈粉千万?
第一次去萨莉亚的人,大多会被它的 “极简后厨” 震惊:没有明火翻炒的油烟,没有厨师切菜的声响,店员只需要从冷藏柜里拿出预制好的意面、披萨半成品,放进专用设备加热几分钟,就能端给顾客。
有人开玩笑说 “萨莉亚的后厨,连菜刀都算违禁品”,可就是这样的 “全预制模式”,却没人吐槽 “不新鲜”“没烟火气”。
核心原因其实就一个:便宜得实在,又没偷工减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萨莉亚 70% 的菜品定价在 20 元以下:意式肉酱面 19 元一碗,芝士披萨 29 元一份,就连带肉的烤肠拼盘也才 35 元,人均 30 块钱能点两荤一素,吃得饱还吃得丰富。
对比同类型的西餐连锁,随便一份意面就要 50 多,萨莉亚的价格几乎是 “腰斩价”;就算跟中餐比,50 块钱在有些连锁餐厅可能只够点一份单人套餐,在萨莉亚却能两个人吃撑。
更关键的是 “低价不低质”。
萨莉亚的预制菜不是那种 “科技与狠活”,比如它的意面酱料里能看到大块肉末,披萨上的芝士加热后会拉丝,沙拉里的蔬菜也新鲜水灵。有网友拆解过它的供应链:中央厨房统一采购食材,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口味稳定,又能减少损耗,把成本省下来让给消费者。
这种 “不玩虚的” 的预制菜,反而比那些 “嘴上说现做,实际用劣质料理包” 的餐厅更让人放心。
二、消费者骂的不是预制菜,是 “预制菜卖高价”
萨莉亚的走红,其实戳破了一个真相:消费者从来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 “预制菜卖高价”“用预制菜冒充现做”。
之前西贝因预制菜被骂,核心矛盾是 “人均 80 多,吃的却是中央厨房半成品”—— 消费者觉得 “花了现做的钱,没吃到现做的品质”;还有些中餐连锁,用廉价料理包做出来的菜卖 50 多,味道寡淡还分量少,自然会被吐槽 “坑人”。
但萨莉亚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没藏着掖着,大家都知道是预制菜,价格也明明白白摆在那,“你花 30 块钱,买的就是‘方便 + 实惠’,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
就像网友说的:“我去萨莉亚,就是奔着‘花小钱吃西餐’去的,它没骗我是现做,也没卖我高价,我为什么要骂它?”
对社畜和学生党来说,萨莉亚解决的是 “体面吃饭” 的刚需:中午花 20 分钟吃一顿热乎的西餐,比吃外卖健康;朋友小聚人均 30,不用心疼钱包;就算是一人食,点一份意面加一杯饮料,也不会觉得尴尬。这种 “精准匹配需求” 的预制菜,反而成了优势。
三、415 家门店、25 亿营收:萨莉亚的 “性价比哲学” 有多狠?
萨莉亚能在中国站稳脚跟,靠的不只是便宜,更是把 “性价比” 刻进了骨子里。
从门店布局就能看出来:它很少选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大多开在商场负一楼、写字楼底商或者大学城附近,房租成本比核心商圈低 30% 以上;门店装修也走 “极简风”,没有复杂的装饰,桌椅紧凑却不拥挤,翻台率比普通餐厅高 2 倍 —— 这些省下来的成本,最终都转化成了 “低价菜品”。
供应链更是它的 “杀手锏”。萨莉亚在国内有多个中央厨房,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半成品当天生产当天配送,既能保证新鲜,又能减少运输成本;它还会根据不同区域调整菜单,比如在广东增加海鲜类预制菜,在北方推出更实在的肉类菜品,贴合当地口味。
2024 财年,萨莉亚光是广州就有 186 家门店,占全国门店总数的 45%,营收超 25 亿元,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 “成本控制 + 本地化适配” 的双重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 “萨门” 文化的形成。
网友们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 “萨莉亚隐藏吃法”,比如 “意面拌温泉蛋”“披萨加芝士片”,甚至有人把萨莉亚当成 “平价西餐启蒙”,说 “第一次吃焗饭、第一次喝罗宋汤,都是在萨莉亚”。
这种带有情感共鸣的消费体验,让 “吃萨莉亚” 不再是简单的 “吃预制菜”,而是成了一种 “性价比生活方式” 的象征。
四、萨莉亚的启示:预制菜的原罪不是 “预制”,是 “不真诚”
萨莉亚的例子,给所有做预制菜的餐饮企业上了一课:预制菜本身没有原罪,原罪是 “不真诚”—— 要么用预制菜冒充现做,欺骗消费者;要么把预制菜卖高价,透支信任;要么用劣质食材,牺牲品质。
反观萨莉亚,它的所有操作都 “明牌”:承认自己是预制菜,定价匹配预制菜的成本,保证食材的基础品质。消费者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自然不会有怨言。
就像有人说的:“餐饮行业最忌讳的,是把消费者当傻子。你真诚一点,哪怕用预制菜,大家也愿意买账。”
现在很多餐饮品牌陷入 “预制菜焦虑”,一边想靠预制菜省成本,一边又怕被消费者骂,于是搞 “模糊概念”,一会儿说 “中央厨房不算预制菜”,一会儿说 “我们是现炒 + 预制结合”,结果越解释越乱。
其实不如学学萨莉亚,坦诚面对自己的模式,把更多精力放在 “如何让预制菜更有性价比”“如何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上 —— 毕竟,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 “现做” 的噱头,而是 “物有所值” 的实在。
萨莉亚的 “零差评”,是给餐饮行业的一面镜子
“它都不嫌我穷,我为什么要嫌它是预制菜”,这句话的背后,是消费者对 “真诚定价、坦诚经营” 的渴望。
萨莉亚没有高端的营销,没有复杂的话术,就靠 “便宜、实在、不骗人”,在预制菜争议不断的当下,活成了 “清流”。
对其他餐饮品牌来说,与其纠结 “要不要用预制菜”“怎么解释预制菜”,不如先想清楚 “自己的定位是什么”“能给消费者提供什么价值”。
如果想走高端路线,那就踏踏实实做现做,把品质做到位;如果想走性价比路线,那就像萨莉亚一样,坦诚用预制菜,把价格降下来,把品质守住。
毕竟,餐饮的核心永远是 “以人为本”—— 你尊重消费者的钱包,消费者就会尊重你的生意;你坦诚对待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支持你。这,或许就是萨莉亚 “没人骂” 的终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