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级公关!西贝后厨里的鸡汤、西兰花都是冷冻,这波口碑全输了
“100%没有预制菜”——这句话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嘴里说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底气十足,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手握真理之剑,直指质疑者:你们不懂行!
可这才几天?媒体一进后厨直播,镜头一扫,冷柜一开,好家伙,速冻海鲈鱼、预制羊排、冷冻西兰花、中央厨房调制的鸡汤……
整整齐齐码在那儿,保质期动不动就18个月起步,有的甚至标着“24个月”。网友当场傻眼:这还不算预制菜?那你家的“新鲜”是刻在DNA里的吗?
木木
更魔幻的是,厨师长还一脸认真解释:“这是半成品,但我们是新鲜现烤。”这话听着像极了那个段子——“我虽然出轨了,但我对她的感情是真心的。”
问题就出在这儿:西贝太执着于“定义”,却忘了老百姓吃的不是标准,是感觉。
国家六部门确实给“预制菜”划了范围,明确说:中央厨房做的菜,不算预制菜。这政策本是为餐饮工业化松绑,结果被西贝拿去当“免死金牌”,玩起文字游戏来了。可你赢了术语,却输了人心。
普通人进餐厅,图啥?图的就是“锅气”、“现炒”、“刚出锅”。
你说你用的是“中央厨房半成品”,但老百姓眼里,从冷柜拿出来、加热上桌的,和“预制菜”有啥区别?难道还得背一遍《食品安全法》才能点个菜?
最让人皱眉的,是那袋冻了24个月的西兰花。
一个连洗都不用洗、切都不用切、直接下锅的蔬菜,也值得收你38一份?西兰花:我躺了两年,出场只有三秒。
这哪是做菜,这是拆快递。
更讽刺的是,当初罗永浩质疑西贝用预制菜,贾国龙立马跳出来否认,还高调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后厨”——好一招“阳光行动”,赢得一片叫好,仿佛西贝是餐饮界的清流,干净得能照出良心。
可这次媒体真去了,没人拦,也没公关陪着“引导”,镜头直奔冷柜,结果拍出了一个“冷冻帝国”。这不是自曝,是自爆。
你让人参观后厨,却不让人说话?那叫“表演式开放”。真正的透明,是坦然接受审视,而不是等人家发现问题,再搬出政策条文辩解:“我没说谎,我说的是‘没有预制菜’,又没说‘全是现做’。”
这就好比你去相亲,对方说:“我绝对没结过婚。”
结果后来你发现,人家离过三次,但每次都没领证——法律上确实“未婚”,可感情经历丰富得能拍连续剧。你气不气?冤不冤?
西贝的错,不在于用了中央厨房,也不在于用了半成品。工业化时代,连锁餐厅靠中央厨房统一品控、提升效率,本无可厚非。麦当劳、星巴克哪个不是?
但错就错在——你不能一边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本红利,一边标榜自己“匠心手作”。
你可以说“我们有中央厨房”,但别再说“100%没有预制菜”这种容易引发误解的话。
你可以强调“冷链保鲜”“当日加热”,但别用“新鲜”两个字糊弄人。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分不清术语,但分得清“热乎劲儿”和“出厂日期”。
这一波,西贝输的不是产品,是信任。公关团队更该反思:
为什么让媒体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直击后厨?这不是开放,是裸奔。你以为是展示透明,结果成了“案发现场直播”。
说到底,老百姓不反对科技,不反对效率,但他们反对“话术包装”下的认知欺骗。你可以卖方便面,但别非说是“妈妈手擀的”。
如今,网友调侃:“西贝=西边的预制菜基地”“莜面村=冷冻村”“下次直接上微波炉得了”。这些话难听,但句句扎心。
西贝曾经靠“好吃”出圈,现在却被“保质期”刷屏。从“舌尖上的西北味”到“冷柜里的工业品”,一步之遥,全是傲慢。
最后送西贝一句话:别再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了,他们要的,从来不是“合法的真相”,而是“真诚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