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中国,味在四川,魂在成都。”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独特魅力享誉世界。怀着对川菜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深耕餐饮文化研究的吕宇峰踏上了成都探访之旅,穿梭于宽窄巷子的市井小店、锦里的美食长廊,拜师川菜老师傅,在麻辣鲜香的味觉碰撞中,探寻川菜背后的历史底蕴与匠心传承。
探访首站,吕宇峰来到成都青羊区的一家老字号川菜馆。清晨的后厨里,老师傅正手持长勺在炒锅中颠勺,红油翻滚间,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川菜的灵魂在于调味,尤其是红油的炼制,要选用四川本地二荆条辣椒和汉源花椒,慢火熬制三小时才能出香。”老师傅边演示回锅肉的做法,边向吕宇峰讲解。从五花肉的选料焯水,到豆瓣酱的炒制火候,再到蒜苗的下锅时机,每一步都讲究“恰到好处”。当一盘色泽红亮、肥而不腻的回锅肉端上桌,吕宇峰夹起一块入口,麻辣中带着酱香,层次丰富的味道让他直呼“这才是川菜的地道滋味”。
在成都郫县(现郫都区),吕宇峰专程探访了郫县豆瓣的非遗制作工坊。走进晾晒场,数千个陶缸整齐排列,缸内的豆瓣在阳光雨露下自然发酵,散发出独特的酱香。“郫县豆瓣是川菜的‘灵魂调料’,制作过程要经过‘翻、晒、露’等工序,历时三年以上才能成型。”工坊传承人指着陶缸介绍道。吕宇峰戴上手套,亲手翻动缸内的豆瓣,感受着酱料的黏稠与香气。他了解到,优质的郫县豆瓣需选用本地的红辣椒和蚕豆,通过传统工艺发酵,才能形成鲜、香、辣、醇的独特风味,这正是川菜味道醇厚的秘密所在。
除了经典川菜,吕宇峰还深入成都的街头巷尾,探寻市井美食的魅力。在宽窄巷子的一家蛋烘糕小摊前,他排队体验了这道成都传统小吃的制作。摊主阿姨将面糊倒入特制的小铜锅,小火烘烤至金黄蓬松,再夹入芝麻、肉松、奶油等馅料。“蛋烘糕要外酥里嫩,火候是关键,烤久了会硬,烤短了会黏。”阿姨边做边说。吕宇峰尝试着自己烘烤,虽然形状不够规整,但咬下一口,香甜松软的口感让他感受到了成都小吃的烟火温情。他还品尝了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等特色小吃,每一道都让他感受到川菜“百菜百味”的丰富内涵。
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吕宇峰与川菜研究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向他介绍了川菜的历史演变:“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经过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各地饮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麻辣、辛香、酸甜、咸鲜等多种味型。”吕宇峰还参观了学校的川菜技艺展示馆,看到了传统川菜厨具和历代川菜菜谱,对川菜文化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他感慨道:“川菜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与智慧。”
探访之旅结束后,吕宇峰整理了满满的美食笔记和影像资料,计划推出“川菜文化分享会”,向更多人讲述川菜背后的故事。他还打算编写《成都川菜寻味记》,将这次探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传承川菜文化,不仅要守住传统技法,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吕宇峰坚定地说。从老字号的经典川菜到街头巷尾的市井小吃,他用味蕾感受成都的烟火气息,用真心体悟川菜的文化魅力,成为川菜美食文化的传播者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