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串青翠菜头悬挂在风干架上,工人们灵巧的手指在菜头间翻飞,这些历经两年时光洗礼的榨菜,最终将登上日本家庭的餐桌。而这份风味的源头,正藏在资阳市雁江区中和工业园区桃屋(四川)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
走进厂区,浓郁的榨菜香味扑面而来。车间内,数十名工人身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分布在淘洗、修剪、调味、填充、杀菌、包装等工序上,环环相扣的流水线末端,一瓶瓶包装精美的榨菜整装待发,即将启程前往日本。
“我们选择雁江中和,就是选择了品质。”桃屋食品综合业务部经理朱献忠指向生产车间里整齐排列的榨菜原料,“中和镇的榨菜原料个头匀称、品质上乘,结合我们传承的百年古法工艺,造就了产品难以复制的独特风味。”
工人晾晒榨菜。冯柏瑞摄
时光沉淀成就国际品质
这份让日本客商青睐的“中和品质”,并非一日之功。其背后,是中和镇农户们代代相传的种植智慧与对土地规律的深刻理解。
雁江区中和镇的榨菜种植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村民们深谙水稻收割后种植榨菜,来年开春榨菜收割完毕后再插秧的轮作之道,这些“老办法”让土地不闲置,肥力更均衡。
2019年,日本桃屋株式会社考察组走遍川渝产区,最终被这里的原料合格率(80%-90%)征服,将西南总部落户中和工业园。2023年6月,这座投资1.08亿元、占地32亩的现代化工厂正式投产。
在桃屋食品的工厂里,历史与创新交织:6600平方米的传统晾晒场与自动化生产线比邻而居。传统风脱水、手工穿菜、古法发酵等工序,从原料到成品需要两年的时间。
朱献忠拿起成品介绍:“我们坚持‘三不用’原则:不用防腐剂、不用加速发酵、不用机械脱水,就像中和镇农家的祖传做法,时间是最好的调味师。”
这种坚守传统的匠心收获了市场认可。目前,企业年出口量达300万瓶,产值达2000多万元,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高端市场,出口生产线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转。
黄金原料带动万家增收
桃屋选择雁江建厂,关键在于当地不可替代的原料优势。“雁江是重要的榨菜产区,原料供应充足。特别是中和镇周边种植的榨菜,品质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尤为难得的是,雁江榨菜相比重庆产区早成熟约一个月,这为企业提前收购原料、合理安排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产业的带动效应迅速显现。2022年,通过园区搭建的对接平台,中和镇高字村与桃屋(四川)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通过村企合作,我们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原料问题,企业帮助我们解决了销路问题,尤其是有保护价收购后,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村民种植榨菜的收益。”高字村村委会副主任尹显亮说,每年单靠种植一季榨菜,种植榨菜的村民就可每户均实现增收约5000元。
本土化与产业链协同的未来
更令人期待的是,车间内正在调试适合国内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线。“研发团队正在集中攻关麻味配方。”公司技术负责人透露,“产品试制已进入关键调试阶段,目标是推出符合国人口味的麻辣榨菜新品,计划未来适时推向市场。”
桃屋的入驻,正逐步激活并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我们已着手评估从园区配套企业采购包装材料的可行性。”公司采购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新产品的开发与量产,未来辣椒、花椒等核心辅料的本地化采购也将提上日程,进一步实现产业链的本土融合。”
从田间地头,到国际餐桌,再到未来的本土餐桌,雁江中和的榨菜产业,正依托过硬品质、传统匠心与现代化管理,在传承中创新,书写着乡村振兴与产业兴旺的新篇章。(卢凌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