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武威,每逢晌午,北关市场便人声鼎沸,空气中交织着肉香、茶香与面香。食客刚踏进市场,店家便笑脸相迎:“‘三套车’?里面坐!” 这声招呼,唤醒了左宗棠大军曾在此休整的集体记忆,也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味觉之旅。
公元1876年,65岁的左宗棠率军西征新疆,途经凉州时人困马乏。一位当地厨师献上祖传秘制卤肉、以红枣枸杞等熬制的茯茶和凉州特色行面。左宗棠食后拍案称绝:“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 大军食用后士气大振,一路西进。
更妙的是,“茯茶”谐音“福”,“卤肉”谐音“禄”,“行面”又称“寿面”,三者合为“福禄寿”之意,寓意吉祥。从此,“人间福禄寿,凉州三套车”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三套车”由冰糖红枣茯茶、凉州行面、卤肉三样食品组成,如三驾马车一样,缺一不可。
熬茯茶最好的器具是砂罐子和砂锅子,水首选祁连山的泉水。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等加泉水熬制而成,色泽浓艳。其甜度由顾客自己掌握:加糖则香甜可口,不加糖则茶味凸显。茯茶具有提神、补气、养胃的保健功能,故有凉州“土咖啡”之美称。
茯茶:凉州的“土咖啡”
行面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拌水和成面团,反复揉搓后切成条状面剂,等面醒好后拉出宽窄、薄厚、圆扁不同的面条。用面以武威当地的冬麦面为佳,因其得祁连山雪水灌溉,麦香浓郁。出锅后浇上由木耳、黄花菜、胡萝卜、洋芋粉等熬制的卤汤,再加上一点蒜泥和油泼辣子提味。
行面:河西麦香的艺术
卤肉是将新鲜猪肉焯水后配以多种调料,文火慢炖,老汤卤制,出锅时刷上糖色,金光油亮。其特点是肥而不腻,肥的入口即化,瘦的越嚼越香。
卤肉:老汤慢卤的精华
武威北关市场的“三套车”有一套独特的经营方式。卖面者、切肉者和煮茶者分属三家铺面。食客落座后,扯面师傅会来问面条的宽窄,切肉的伙计会来问肥瘦。结账时,由茶摊统一收银,每日收市后三家再分账。
这种模式源自老一辈的生存智慧:茶摊提供茶水和摊位,面案师傅和卤肉摊主无需另租店面,大家分工明确又互相依存,互利共赢。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大泰指出,几家店合作几十年,账目清明,鲜有争执,放眼全国,这种经营方式也不多见。
在北关市场,老孙“三套车”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72岁的店主孙宝,38年前创立了这家店。他坚持“诚信是根本,我们的味道绝不会变”。
每天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老孙家的店员们便开始接收食材,备菜、揉面、卤肉、煮茶。孙宝说:“作为一家饭店,想要开得长久、经营得红火,必须要有好品质,要做出别人都没有的好味道,这才能留住顾客的心。” 2003年,他店中的茯茶被评为武威地方名优小吃,2018年,老孙“三套车”在武威市小吃大赛中摘得唯一金奖。
如今,“三套车”也出现了专营的连锁店。精装卤肉礼盒采用真空锁鲜技术,让天南海北的游子都能品尝到故乡味道;茯茶店面配合外卖平台,让消费者在家就能喝到地道的凉州风味。
然而,在许多老饕心中,最地道的“三套车”滋味,永远属于北关市场。扯面师傅抻面的闷响,卤肉刀起刀落的韵律,茯茶在杯中升腾的热气,还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这些鲜活的市井印记,共同酿造了“三套车”最动人的味道。
夜幕降临,武威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北关市场的喧嚣渐渐沉寂。但老孙家门牌上的灯依旧亮着,空气中的肉香还未散去。待到明日太阳升起,这一方小小天地又将迎来新一天的热闹开张,继续用一碗行面、一盘卤肉、一杯茯茶,讲述着凉州城千年不变的淳朴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