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剧《天地男儿》在太原正式开机,演员马可也赶在开机前来了一次晋味十足的“放纵餐”。
看到视频,评论区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这吃完不得倒头就睡?”“来山西吃饭得先学会午睡。”
马可到底吃的啥?
网友们的调侃,不禁让人好奇——这饭里到底有啥,能让人吃完就困啊?
细看视频,餐桌上满满特色美食,头脑、烧麦、猫耳朵、土豆栲栳栳、灌肠、蘸片子……而这些美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满满的碳水!
在太原,头脑+烧麦这对“黄金搭档”,通常是一天碳水生活的开始。
头脑,看起来只是一碗汤糊,实则是由黄芪、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和煨面糊,八种食材混合熬制而成,再搭配上一笼热乎乎的羊肉烧麦,皮薄馅大,馅料鲜美绝伦,一口头脑,一口烧麦,羊肉鲜香打头阵,黄酒醇厚、山药绵密、藕片爽脆紧随其后,腌韭菜清爽解腻,一口下去,直击灵魂。
马可品尝的“猫耳朵”,是山西面食的代表,小巧玲珑的面片在臊子的点缀下,成为碳水的最佳载体;而土豆栲栳栳则将土豆擦成丝后与面粉混合蒸制,堪称“碳水+碳水”的双重享受;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小吃——灌肠,结果还是荞麦面调成面糊蒸透制作而成的;再来一碗蘸片子,一叶一叶的玉谷叶子蘸上面糊,变身成薄如蝉翼的面片……
一套碳水组合打下来,难怪马可说:“山西不愧是碳水天堂!吃‘晕碳’了。”
在山西吃饭,为啥会“晕碳”?
来山西工作,遭遇“晕碳攻击”的明星不在少数。
6月,演员张翰在大同拍戏时曾发视频:中午想找家饭店,却遭遇“空城计”,只能回去吃碗面,吃完发现“晕碳”了,得睡一会儿……
7月,歌手何洁来山西参加活动时,也曾发过视频“吐槽”:过了饭点,在山西真的没有饭馆!起初还以为“午休”只是大家在玩梗,后来才明白,这是因为“晕碳”了。
“晕碳”,顾名思义即“晕碳水化合物”,指摄入大量碳水之后犯困的现象,而晕碳的主要原因在于饭后血糖升高引起的激素水平波动。
(当碳水化合物被摄入人体之后,会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特别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胰岛素还会促进肝脏中的色氨酸转化为血清素,血清素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后,最终转化为褪黑素,这是一种能够促进睡眠的激素,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困意。因此,当血糖迅速升高并刺激胰岛素分泌时,就会引发困倦感。)
那么,山西的“晕碳”效果为何如此显著?这与山西人独特的饮食结构和历史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需要高热量的食物来抵御严寒,因此食物多以高碳水、高能量的面食为主。一碗刀削面的热量可达500大卡,莜面栲栳栳配上羊肉臊子,粉条配炸糕,头脑、丸子汤配烧麦,麻花配牛肉丸子面等“组合拳”更是一个个热量炸弹。
这种高密度碳水的连续摄入,让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胰岛素大量分泌,促使色氨酸进入大脑转化为褪黑素,自然昏昏欲睡。
这就是为什么山西人保持着雷打不动的午休习惯,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他们的饮食传统决定了,这是一天中必要的“强制关机”休息时间。
吃完就睡 刻在基因里的“松弛”哲学
山西有句谚语:“吃饱喝足,躺倒不愁”。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山西人始终保持着“吃完就睡”的午休习惯,这背后不仅是身体的“晕碳”反应,更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智慧与松弛感,更是懂得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哲学。
午饭后的小憩能够让身体更好地消化食物,也让下午的精力更加充沛。在山西很多地方,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雷打不动的休息时间,店铺关门,街道安静,连路上的猫猫狗狗也安安静静,整个城市“不分物种”的都在享受这段宁静时光。
而这种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山西人做事踏实、不急不躁的性格特点。正如山西古建筑那般沉稳大气,山西人的生活节奏也有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山西,不仅为看千年古建,也为体验这种“慢生活”。用一碗面、一场午睡的时间,感受一种与大地的连接,与传统的对话,追寻一种古老的生活节奏:有时候,慢下来,才能更好地前进~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编辑:勾文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