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之前一提端午我就只想起粽子,甜的咸的吵来吵去,后来去外婆家,才看见她把晒干的艾草捆成束,往门楣上一挂,说能驱邪。那艾草的香味混着端午的粽香,一下子就有那味儿了。其实古代人过节可比咱讲究多了,好多习俗现在听着都新鲜,我挑了 10 个冷门的,跟大伙唠唠。
先说社日吧,分春社和秋社,具体日子我总记混,反正就是祭拜土地神的日子。以前在广西乡下亲戚家听说,他们春社要杀 “社猪”,那猪是全村人凑钱养的,杀了之后煮成稀饭,就着猪血粉肠一起吃,说是跟土地神 “血食”。最有意思的是做黄花糯饭,必须天亮前吃完,说这样能封住鸟嘴鸟眼,不让它们啄庄稼。你说这想法多天真,可透着一股子对收成的盼头。秋社更热闹,放鱼塘打鱼宴客,分到社肉的人家,能开心好几天呢。
还有寒衣节,十月初一那天,我奶奶以前总提前折烧纸,用真钱在上面拓印,还再三叮嘱不能拓重了,不然阴间用不了。有一年我帮她折,手忙脚乱拓重了一张,她急得直念叨,说祖先该冻着了。城里现在还有人在十字路口烧纸,用粉笔画个圈,把糊的纸衣服烧进去,风一吹纸灰飘起来,看着还挺揪心的。
六月六晒书日你们听过吗?一开始我以为就是晒衣服,后来才知道跟宋真宗有关,那皇帝为了面子编了个 “天书” 的故事,硬是把这天设成了节日。现在倒好,没人管天书了,就剩晒书晒衣服。我爸去年翻出爷爷的旧书,也赶在这天晒,结果忘了收,被雨淋了半本,心疼得他直拍大腿。
腊八腌蒜你们肯定吃过,翡翠绿的,配饺子绝了。但你们知道为啥非得腊八腌吗?我查资料说跟五行有关,白蒜泡在醋里变绿,像是把秋天变回春天,挺有讲究的。老北京还说剥蒜不能用铁刀,得用竹刀,我试过一次,竹刀软乎乎的,切得歪歪扭扭,后来还是偷偷用了菜刀,你们可别学我。
上巳节三月三,古人要去河边 “祓禊”,就是用流水洗身子,祛晦气。去年去西安,看见有人在曲江池边模仿这个习俗,穿着汉服往水里洒花瓣,拍照挺好看,就是不知道古人是不是也这么热闹。
填仓节正月二十五,听我姥姥说要吃 “布袋鸡”,鸡肚子里塞满粮食,寓意粮仓满。我妈试着做过一次,鸡肉炖得挺烂,就是粮食没煮熟,嚼着硬邦邦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冬至数九,画个消寒图,一天涂一笔。我小学时跟同桌比赛涂,他总偷偷多涂几笔,最后还赖我涂得慢,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幼稚。
还有天贶节、秋社的分社肉、春社的祭社酒,好多习俗现在都快没人记得了。其实这些习俗傻愣愣的,有的还挺麻烦,但仔细想想,不都是古人对日子的念想嘛。
你们还知道哪些冷门习俗?或者家里长辈传下来的老规矩?别光我一个人说,评论区聊聊呗,说不定还能挖着更有意思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