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火宫殿的早餐吸引客流如织
呷面,嗦粉,泡茶馆,在长沙吃早餐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清晨,去巷子口呷一份手工碱面,当筷子挑起面时,散发出来的那股碱香,瞬间把味觉唤醒,再喝一口面汤,沁人心脾。当然,吃面的牌子很多,光挑面盖码做碗就有“落锅起”“带迅干”“二排”“溶排”“轻挑”“重挑轻盖”“双油”“双码”“免青”“免红”“小码免肥”……各种套路,各取所需。
或者,嗦一碗原汤盖码的粉。水开、汤鲜、油码热,这是煮好一碗粉的套路。肉丝、牛肉、猪脚、肉丸子、蒸排骨等,总有一款热烫的码子是适合自己的。也可以来一个炒码粉,比如辣椒炒肉、椒脆腰花、小炒猪肝、腰肝合炒、麻辣鸡丁等等,那香辣辣的鲜更刺激。
再或者去路边的油货摊前来一两个油货煎饼点心之类的,配一杯绿豆汁,或者一杯豆浆,简单方便快捷。
五花八门的蒸
我有一次在浏阳城里吃早餐,发现很有地方特色。浏阳是蒸菜之乡,早餐用米汤配蒸菜,印象深刻。我们被主人带到一个巷子里的临街小店,旁边是一个菜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进到店里,来一碗撩饭的米汤,或者米汤稀饭,也可以吃甑蒸的新米饭,配神仙钵子蒸菜。小小的甑钵里盛着豆豉辣椒蒸排骨、酱油蒸鸡蛋、蒸肉饼、蒸香干子、蒸豆角、剁辣椒蒸饭豆、豆豉辣椒蒸腊鱼,等等,有荤有素,十多种神仙钵子蒸菜,根据自己的食量,随便选几样,一顿早餐,或者清爽清鲜,或者热辣过瘾。
米食天下
长沙的早餐米食居多。因为湖南是鱼米之乡,以米为主食。湘人为了变换口味,除了以米煮成饭、粥,还以米磨粉做成各种米糕、粑粑,一传几千年。面粉传入湖南后,以面粉为原料的早餐品种应时而生,逐渐地,馒头、包子、饺子、卷子、油条、馓子、馄饨、油饼、酥饼等成为当家品种。
长沙人一般有“春冬喜咸辣,夏秋多甜凉”的习惯。春天,人们常吃年糕、汤圆、豆皮、糍粑、麻团、春卷;夏天,则喜吃凉糕、凉粉、凉发糕、冰糖莲子、凉面、绿豆稀、绿豆糕、豆腐脑、野菜粑粑、粽子;到了秋天,爱吃米发糕、千层糕、桂花糕、八宝粥;而冬天,则多吃油条、油饼、蒸饺、煎饺、大肉包、小汤包、馄饨、银丝卷、马蹄卷、米包子、腊八粥,等等。
早餐一碗粉是长沙的特色
茶馆的招牌们
当然,茶馆里的早餐品种更丰富精致一些。这从老长沙的“四大茶馆”流传的口碑便可知一二:道门口“德园”的包子皮薄馅足,花色齐全,皮暄透油;西牌楼“洞庭春”的油饼最好吃,香甜松脆、油而不腻;八角亭“大华斋”的脑髓卷油润松软,落口消溶;老照壁的“徐松泉”烧卖米糯油透,如食珍珠。这些店铺都集中在老长沙的南门。还是从前的长沙俚语说得精彩:“赶得南门的包子,丢了北门的豆腐”“杨裕兴的面,奇峰阁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
在长沙,到茶馆里吃早餐,叫“呷早茶”,又叫“坐茶馆”“泡茶馆”,抽烟喝茶,烟雾缭绕,茶之外,有包子、油条、米粉、面等。春天有春卷,秋天一碗寒菌面,这是茶馆里的时令味道。长沙早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打发时间的生活方式,摆脱无聊自得其乐。早上一杯茶泡一上午,过了11点回家吃中饭。一杯茶,又得浮生半日闲。
名店的气派
创建于1577年的火宫殿与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齐名。能有时间去火宫殿吃早餐是另一种享受。泡上一杯茶,再在近200个小吃品种里挑几个当茶食早餐,怡然自乐。
清早起来,冲一碗甜酒蛋,来一两根油条,一根根地折段浸入热融融的甜酒蛋中,又快速地一段段夹起来吃,在淡淡的酒香中感受油条的松软与落口消融,润醇回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舒畅淋漓。“干湿搭配,吃了不伤胃。”或许是受此感染,火宫殿的传统小吃馓子也是煮着吃,“牛肉馓子”“肉丝馓子”“鸡丝馓子”各有特色。金黄的馓子浸在漂浮着一层细密油珠和几管碧绿葱花的清汤中,鲜香养人。
提篮小卖也是火宫殿老茶馆里另一道风景。有的人提着篮子,有的人背一个箱子,穿梭在堂上,边走边喊:“槟榔、香烟、打火机。”
如果按照老长沙泡茶馆的吃法,也可以来一大杯茶、一碗粉、一碗龙脂猪血、一糖一肉两个大包子,吃个糖垛肉。糖垛肉是指从糖包子肉包子底部咬开一块面挖出一个洞,把糖包子垛在肉包子上,两手一按,一口咬下去,甜咸两相宜,再来一口热茶,满口清香。“糖垛肉,一生足。”或许,这就是长沙老茶客在这里一泡就是几十年的乐趣所在。
市场上独一无二的脑髓卷也是好吃的早点。脑髓卷源于湘潭,在当地曾一度绝迹,但火宫殿传承下来了。这道点心以面粉为主料,加水发面,经过三揉三饧拉成带,反复卷推成薄如纸的长面皮,辅以猪油炒制的糖油,卷成细长筒,按扁,砍成瓦块,上笼一蒸即成。好吃的诀窍在于面粉要揉得熟,糖油要揩得均匀而层次多,急火蒸出来色香味形美。老一辈吃脑髓卷很讲究,佐以用熬出来的猪骨清汤撒葱花、胡椒粉而成的椒汤,一甜,一咸辣,多滋韵味,唇舌生香。晚清大儒王运爱吃脑髓卷,曾写下一首吃脑髓卷的顺口溜:“润如油,落口消,甜不腻,佐以椒,赏其美,乐无涯。”
姊妹团子、臭豆腐配热烫的龙脂猪血是另一种早餐传统经典吃法。火宫殿姜氏女的姊妹团子,用糯米粉蒸制而成,一甜一咸,一高一矮,高的馅咸,矮的馅甜;一圆一尖,圆的矮,像荸荠,尖的高,像蒜球。挤进了流传百年的民谣之中,姊妹团子之名今日依然不绝于耳:火宫殿,样样有;有饭有菜有甜酒,还有白糖盐醋藕;油炸豆腐喷喷香,姊妹团子数二姜;馓子麻花嘣嘣脆,猪血蹄花味道美……著名戏剧家田汉每次回湘必吃姜氏女的姊妹团子。1987年,有位自称“洞庭归客”的台胞重游火宫殿,追忆当年和田汉一起品小吃的情景,情不自禁题词道:“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姊妹团子当早餐。”
葱油粑粑(上)蒿子粑粑(下)独有的香味唤醒一整个清晨
一顿早餐,吃出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一批批游子的乡愁。
(文、图/范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