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千年·阳羡茶香⑥ | 一片绿叶写传奇
创始人
2025-09-01 08:42:38
0

“一叶千年·阳羡茶香”系列报道

今天推出

一片绿叶写传奇

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地区盛产茶叶,是中国最早享有盛誉的古茶区之一。

1949年以来,宜兴茶产业实现了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1983年,宜兴成为年产茶叶2500吨的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2008年,中国茶叶学会授予宜兴“中国名茶之乡”的荣誉称号。

在这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件茶业大事尤为值得铭记:从“宜兴种”入选国家茶树品种,到转子揉切机载入高校教材;从张志澄提出茶园“合理密植”技术,到率先开始生产红碎茶;从全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到设立在宜兴的江苏省山区经济作物局;从茶叶业绩显著的梅园大队、省庄大队受到国务院嘉奖,到荆溪云片和阳羡雪芽双双跻身全国名茶……

阳羡茶,一次又一次,书写着一片绿叶的辉煌传奇。而这传奇,未完待续。

有个茶种叫“宜兴”

1984年,国家首批认定30个地方茶树品种,其中包含18个有性系和12个无性系品种。宜兴种作为18个有性系品种之一,被赋予编号GS13030—1985。这一认定不仅丰富了中国茶树种质资源库,更确立了宜兴种在全国茶树品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994年,国家第三批审定茶树品种时,无锡市茶叶试验站(现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从宜兴种茶园中,通过单株选择法分离、选育出来的“锡茶5号”(编号GS13005—1994)成功入选。

以“宜兴”命名的宜兴种,为中国茶树种质资源库贡献了2个载入《中国茶叶品种志》的国家级茶树品种,这是宜兴的骄傲与自豪。

合理密植成为新的茶树种植方式

针对传统茶树丛式稀植(每亩约250丛)投产迟、收效慢的弊端,张志澄先后在芙蓉茶场、红岭茶场开展生产性密植栽培试验(每亩壮苗1.2—1.6万株),取得早投产、早高产、产量稳、品质优的效果。三年生茶园的幼茶树单产达75千克,相当于七八年生常规茶园的产量水平。1974年,张志澄提出“合理密植”概念。1976年—1987年,宜兴应用该技术种植茶园1万余亩。该技术于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合理密植与种植行道树改善茶园小气候,共同构成江苏茶园的两大特色,被业界誉为“苏式茶园”。种植行道树、改善茶园生态的创新做法,被载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

宜兴是中国红碎茶发源地之一

1963年,为扩大茶叶在国际市场的销路,国家支持红碎茶生产。芙蓉茶场成为中小叶种四套样红碎茶的试制单位,开始研制红碎茶。1963年5月,芙蓉茶场制出第一批样茶,经过审评质量符合出口要求,立即由试验阶段转入正式生产,当年出口红碎茶55.6吨。同年,江苏省农林厅在芙蓉茶场召开现场会议,推广红碎茶生产。1964年,根据《农业部外贸部农机部公安部关于进行创制红碎茶科学实验工作的通知》,芙蓉茶场成为全国6个红碎茶科学实验基地之一。

围绕提高红碎茶品质,1981年,在张志澄的组织下,在茶树栽培管理、原料选择、揉切机具改进以及萎凋、发酵、干燥、精制等制茶工艺方面,进行连续的系列研究,形成具有宜兴特色的红碎茶新工艺,显著提高红碎茶品质,带动宜兴红碎茶生产的同时,扩大到全国红碎茶产区。1985年宜兴出口红碎茶1408.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红碎茶生产初制精制一气呵成,打破了传统毛茶收购的惯例,产品直接交售上海口岸,开创了初精制一体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销售的先河,茶叶的制作效率和品质得到提高,茶场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推动中国茶叶产销体制改革,加快了茶叶购销由计划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步伐。

载入高校教科书《制茶学》的转子揉切机

为改进红碎茶外形、提高机械破坏茶叶组织的性能,1970年,芙蓉茶场根据绞肉机原理,研制出芙蓉—705、芙蓉—709系列转子揉切机,当时属国内首创,制成的红碎茶颗粒紧,碎茶率达70%,很快推广到省内外,对全国红碎茶提高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芙蓉茶场的705和709转子揉切机,载入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茶学专业教材《制茶学》,被称为“芙蓉705型”“芙蓉709型”,芙蓉705型主要起切细作用,芙蓉709型以搓条作用为主,部分地切细茶叶。该教材至今仍在使用。

设在宜兴的江苏省山区经济作物局

1949年,宜兴有茶园1.2万亩,年产茶叶174.1吨,面积、产量分别占江苏省的76.7%和68%。

1953年,江苏省委确定宜兴为全省茶叶发展的重点地区,确立“从发展国营茶场入手,建立茶叶生产样板,以国营带集体,由点到面,相对集中地发展茶叶生产”的发展战略。

1958年1月,江苏设立江苏省山区经济作物局,机构设在现在的宜城街道解放东路11号苏宁易购地块。作物局成立后,在推动宜兴茶业发展,尤其在筹建阳羡茶场、发展茶树短穗扦插、建立宜兴农林学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作物局设在宜兴,凸显宜兴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资源优势,体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宜兴山区经济特别是茶业发展的重视。该机构于1960年2月撤销,其业务并入江苏省林业厅。

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

1953年,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正式成立,名称几经变化,1984更名为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研机构之一。

茶研所成立以来,坚持把茶叶的科研、示范与推广放在首位,针对茶叶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生产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在茶叶持续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创制阳羡雪芽、研究红碎茶新工艺、改进制茶机械以及培养茶叶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具有宜兴特色的茶叶科研与推广体系,对宜兴、江苏乃至全国茶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宜兴的高校和中专设置茶叶专业

1956年,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开设茶叶专业(中专),1956年—1962年招收茶叶专业4届10个班级,合计毕业茶叶专业中专生306人。该校于1962年解散。

1958年,建立宜兴农林学院,设置茶叶、农学、林业三个专业。1958年—1960年,招收3届茶叶大专班,每届1个班,第一届第二届按期毕业,合计毕业生人数45人,第三届因学校1962年解散而肄业。

▲宜兴农林学院茶叶系首届毕业生合影

那个时候,江苏省有许多高校和中专学校,唯独在宜兴的高校、中专学校开设茶叶专业,这凸显了当时宜兴茶业在全省的重要地位。

茶叶业绩显著的梅园大队、省庄大队受到国务院嘉奖

1958年2月,梅园党总支书记林福才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捧回国务院奖状。据林长超(林福才儿子)回忆:1958年,宜兴有3人到北京参加该会议,分别是宜兴县委书记、洋溪公社党委书记,还有梅园大队书记林福才,参加这个会议,包括路上的往返,前后有1个月的时间。

▲省庄大队受国务院嘉奖

1979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先进表彰会议,全国有5个社队茶场参加会议,红岭茶场是其中之一,省庄大队书记潘盘大参加会议并受到嘉奖。会议以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茶叶专家来红岭茶场参观,对红岭茶场的规划设计、生产管理、茶叶的优质高产以及经营体制给予充分肯定。

荆溪云片和阳羡雪芽双双入选全国名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宜兴创制的名特茶有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这些名特茶,有个性化名称,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品质特征,在宜兴及相关区域有较高知名度,形成明显的品牌效应。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宜兴名特茶逐步实现机械化、清洁化、连续化生产。

根据一些茶场的统计,宜兴名特茶与大宗茶呈现“二八比例”,即20%的名特茶产量占了80%的产值。宜兴名特茶的发展,提高了宜兴茶叶的市场定位,带动了宜兴茶叶消费。

▲阳羡雪芽被农业部批准为优质农产品

1989年12月,新街茶林场生产的荆溪云片茶、乾元茶场生产的阳羡雪芽茶经农业部审定批准为“一九八九年度优质农产品”,双双入选全国名茶。荆溪云片茶还是该年度绿茶类第一名,实属不易。

宜兴出了著名茶学专家张志澄

张志澄,无锡钱桥人,1953年2月调江苏省农林厅从事茶叶工作。

1953年9月,芙蓉茶场在张志澄指导下开始建设。在该场建设初期的10年时间中,张志澄每年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芙蓉茶场。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芙蓉茶场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早产、高产和稳产典型。1969年,张志澄偕夫人主动要求下放红岭茶场。在红岭茶场,张志澄首创生产队合股兴办大队茶场的模式,把红岭茶场建成集约化经营的新型集体茶场,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的茶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张志澄倡导并推动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开展提高红碎茶品质、速溶茶加工等多项研究,组织创制、推广阳羡雪芽等名特茶。他还倡导建立茶叶协会,提高茶业组织化程度。

1984年,张志澄任宜兴县政协副主席,其间编著了《阳羡茶录》。

张志澄一直奔走在宜兴的茶园中,在茶树新型栽培方式、机械制茶、新品种茶叶创制、茶叶自主出口贸易、茶叶专业教育、茶叶行业协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开创了宜兴乃至江苏的茶业发展新局面。“奉献自己 留香世人”,是他的真实写照。

撰稿:蒋宁鹏

制作:君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年轻人爱上逛动物园 年轻人爱上... 继City Walk之后,中国许多城市的年轻人又爱上了Zoo Walk。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到近郊的野...
四川逛吃攻略:四川五天四晚含跟... 四川五日游记:穿越天府之国的自然与人文之旅 四川,这片被大自然特别眷顾的土地,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
寻味沙县景亦佳|地道小吃+山水... 你发现没?很多人以为沙县小吃是全国连锁,其实真正的好味道藏在沙县本地。这不仅是一场美食之旅,更是一次...
四川双人游攻略:四川五天四晚旅... 四川五日游记:山水之间的心灵之旅 四川,这片被上天眷顾的土地,拥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
内蒙旅游必去景点!内蒙五天四晚... 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内蒙古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横亘在祖国的北方。这里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原创 8... 这场以体育旅游融合为理念的集结赛正在彭水的山水间逐步释放它的吸引力:不只是比赛,更是一次全域的户外生...
原创 家... 家常豆腐是一道经典的中式家常菜,以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做法简单而深受大众喜爱。豆腐作为中国传统食材...
原创 秋... 导读:《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时不食,顺时而食”,意思是按照季节的规律来饮食,我们不仅能摄取丰富的...
原创 盛... 夏日的馈赠 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铺满城市的每个角落。柏油马路蒸腾着热气,行道树蔫蔫地垂下枝叶,...
近期大量上市,掀开后密密麻麻,... 开!渔!啦!近日广东人的快乐又回来了!接下来的餐桌将会是这样的——🐟🦀🦞🦐🦑 开渔以来,各种各样的美...
“萨莉亚在宝山这店面前,还是太... 这家20年的老店,简直击穿了“沪币”系统! 连比脸还大的炸猪排,居然都只要10元!? 不少人都惊了:...
在贵州摆摊,必须“实名制”?网... 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 贵州的摊主们 有个特别可爱的习惯 他们不爱取虚头巴脑的店名 反而直接 把自己“挂...
从“泉文化”到“夜经济”,济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韩小梅随着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2025年暑期旅游季收官。今年暑期,在济南市文化...
咖啡杯里的乡村振兴,网红滤镜下... 一杯咖啡,一片山水,一种情怀。当城市青年怀揣“诗和远方”的梦想涌入乡村开咖啡馆,却发现在网红滤镜背后...
低谷时刻 恰是酱酒文化深耕时 在白酒行业的起伏浪潮中,四川作家初旭编著的《中国酱酒文明史》于2024年底的白酒低谷时期得以出版,有...
原创 把... 今天又是香迷糊的一天,把子肉软烂入味,肥而不腻,飘散着浓郁的酱香,让人闻着就流口水。 青椒吸饱了肉汤...
赋能湘茶高质量发展,2025第... 8月31日,2025第十七届湖南茶业博览会组委会组织的茶三十”专家评审会在长沙举行。来自湖南省农业农...
原创 芝... 芝士红薯酥 ,自制冬日美食,酥酥脆脆,美味与营养兼得的小食光 。 🧀🍠芝士红薯酥 | 美味与营养兼得...
你知道吗?不是所有的意大利面都... 坐在欧洲的餐厅里,想要来份正宗地道的意面,可我只认识 Pasta! 一个意大利面还搞出这么多样,怎...
原创 一... 老话说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过后天气没凉快多少,反而更燥了 —— 早上起来口干舌燥,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