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翻《水浒传》,看到武松端着粗瓷碗连灌十八碗,总忍不住琢磨 —— 这酒要是现在的白酒,他早该醉成一滩泥了,哪还能拎着哨棒上山打虎?后来翻了些老账本和宋代的酿酒笔记才明白,宋代的 “大碗酒”,跟咱们现在喝的高度酒,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你记不记得书里总写 “筛酒”?店小二拿个竹编小筛子滤半天,我以前以为是店家讲究,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的酒都是粮食直接发酵的,酒糟跟酒液混在一起,不筛的话,喝着能嚼着碎米粒,跟现在超市买的醪糟似的,就是比醪糟酒精度高点。这种酒叫 “浊酒”,要是滤得干净点,就叫 “清酒”,但不管清浊,都没有蒸馏过。
说实话,宋代根本没有蒸馏酒技术 —— 咱们现在喝的白酒,得用甑桶把发酵酒反复蒸馏提纯,酒精才能上去,这技术直到元朝才从西域传进来。宋代的酒全是发酵酒,原理跟家里酿甜米酒一样:酵母把粮食里的淀粉变成糖,再把糖变成酒精,可酒精浓度一超过十度,酵母就死了,所以那时候的酒,度数高不到哪儿去。多数时候也就四五度,撑死了八度,跟现在的低度啤酒、甜黄酒差不多。
至于 “三碗不过冈”,我猜那家酒馆的酒可能比别家浓点。普通人家自酿的酒,也就四五度,喝着跟甜水似的,小孩都能抿两口;酒馆卖的 “大酒” 发酵时间长,兴许能到七八度,普通人喝三碗,酒精攒多了,走路就打晃了,可武松是谁?常年在江湖上跑,喝惯了这种酒,再加上天生酒量比常人好,十八碗虽说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我上次尝过朋友家酿的米酒,甜丝丝的,没什么冲劲儿,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宋代的酒估计就是这味儿,甚至更甜 —— 那时候酿酒技术没现在好,发酵不完全,好多糖没变成酒精,所以喝着带股子甜口。好汉们大碗喝酒,一来是度数低喝不醉,二来也是显气派,你想啊,要是换成现在五十多度的白酒,谁还敢喊 “再筛三碗”?早趴在桌子底下了。
看老版水浒的时候,林冲雪夜上梁山那段,他捧着烫热的酒碗,就着酱牛肉喝,当时就想,这酒肯定不烈,不然烫热了会更冲。后来才知道,古人冬天烫酒,不光是暖身子,还能让酒里的酒精挥发点,喝着更柔和。那时候街上还有小贩挑着担子卖 “小酒”,几文钱一碗,路人买着解渴,跟现在买瓶饮料似的。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酒更像带点酒味儿的饮料,哪像现在,酒成了应酬的负担。要是现在真有宋代那种浊酒,朋友聚会的时候灌几碗,既显豪气,又不怕第二天头疼。你们要是试过用米酒大碗喝,就知道那感觉了 —— 你们觉得,要是武松喝现在的啤酒,能喝多少碗才醉?评论区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