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白日梦想匣
曾经,我一度爱上了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和鸡腿饭,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会点它们。后来听说“外地的沙县小吃都不正宗”,真正的沙县小吃五花八门、多到根本吃不过来,甚至每年12月8日还会举办沙县小吃节。那时就许愿:总有一天,要去沙县见见世面。
在泉州旅居的一周,我专门安排了一天前往沙县——圆梦。
谁能想到,怀着雄心壮志和一颗空空如也的胃,竟在小小沙县遭遇滑铁卢。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唐宋时期由中原地区传入,因而也继承了来自黄河流域的饮食文化传统,蒸、煮、炸、烤、腌等各类技艺手法流传至今,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沙县小吃还融合了闽南和客家一带的饮食文化风格,口味丰富多变,清鲜淡甜与咸辣酸爽并存。
在沙县,小吃不仅是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也通过评选和授予“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的荣誉,颁发给每种特色小吃的传承人,形成了“一店一品”的格局。如果不知道在沙县怎么吃,就可以跟随“传承人”的匾额,边走边吃,肯定不出错。
沙县其实是福建三明市下面的一个区,从泉州出发,乘坐1小时42分钟的动车,就能抵达三明北站。
三明北站
原计划一到沙县就去吃本地人最认可的一家老字号——西山岭锅边糊,可惜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到达三明北站已经是9:51,锅边糊只营业到十点,遗憾错过。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早点来。
西山岭锅边糊(图源网络)
错过了西山岭锅边糊,立刻转战阿莲小吃。刚下车发现到了沙县收费站,著名小吃竟然不在区县中心?
沙县收费站
原来这里是沙县小吃文化城,就设置在高速收费站出口,方便逗留时间较短的自驾游客,可以集中吃到沙县的各类特色小吃。
阿莲小吃类似看菜点菜模式的土菜馆,透明冰柜里陈列着准备好的食材,你可以根据喜好点单。
阿莲小吃
看菜点菜
阿莲小吃的店里挂着两块“传承人”匾额,分别授予“黄秀莲(阿莲豆腐丸)”和“谢文生(谢文生烙粑)”。
“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匾额
“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匾额
沙县小吃非常适合一人食,正常的份量不大,甚至还可以点小份。没有丝毫犹豫,我点了烙粑和滚粉豆腐丸,还加了一碗拌面和一盘拌空心菜。
阿莲小吃
烙粑的口感很软糯,有点像鸡蛋饼,虽然只要了一片,实际的份量还是很大。
烙粑
滚粉豆腐丸是一碗鲜味十足的丸子汤,豆腐丸软软的很清爽。
滚粉豆腐丸
我一直对沙县小吃的飘香拌面情有独钟,这次吃到了正宗的沙县拌面,和以前吃的完全不一样,更加香气四溢,重要的是,面放久了也不会坨。
沙县拌面
最惊艳的是拌空心菜,我平时不爱吃空心菜,总觉得很寡淡,菜梗也很硬。但这盘空心菜打破了我的偏见,酱汁浸润了空心菜的每一处纤维,菜叶菜梗都很鲜嫩。
人生第一次爱上了空心菜。
拌空心菜
心满意足地吃完沙县的第一顿,步行前往下一顿——老火车站牛肉粉。
选择在炎热的夏日中午步行,主要是为了尽快消耗上一顿的食物,腾出空间给接下来的美食。再加上沙县区并不大,很多地点均步行可达。
一路上,其实并无风景可言,都是些旧式楼房,很像八九十年代的老家街景。不过,我很乐于徜徉在这样的场景里,那些旧物的斑驳表面无声地诉说往事,无法触摸的时间和历史在此刻变得清晰。
但新旧也是相对的,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节奏并不一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进程,人也一样。
国家粮库
沙县街景
沙县街景
走到老火车站牛肉粉,胃中食物只消化了10%,点了小碗细粉,打算浅尝味道就可以了。
老火车站牛肉粉
正值午餐时分,小小的店里挤满了人,就算冷气已经开到最足,周围的空气仍翻滚着牛肉香气的热浪。
我对面坐了一位大约五十岁的女性,她要了一碗18元的中碗牛肉粉。她面前是一只大到离谱的不锈钢盆,她埋头认真吃粉,对比之下,盆子比她的脸还大一圈。大碗牛肉粉会不会和脸盆一样大?
很快,她吃完一整盆牛肉粉,愉快地离开了。胃口真好啊。
我的小碗牛肉粉上桌了,没想到也是巨大一盆。
牛肉片切得很薄,肉质新鲜细嫩,牛肉表面裹上了一层透明的淀粉衣,搭配鲜辣浓郁的汤头,味道确实很好。
我盯着这盆牛肉粉愣了一会儿,嘴还能吃,胃已经拒绝了,最后只挑了牛肉吃。
老火车站牛肉粉
牛肉粉店不远处就是沙溪。沿着沙溪缓慢悠闲地步行,河水碧绿清澈,河岸两边绿树葱郁,如果天气凉快些,倒是很适合散步。
沙溪
沙县除了小吃没有其他地方可逛,胃也实在撑得没有更多空间给下一顿,就走到沙县步行街的一个咖啡馆歇脚。店里倒没什么人,空间里流淌着慵懒的音乐,特别适合懒洋洋地度过夏日午后。
夏日午后
下午四点,重整旗鼓,继续探索沙县小吃。
从沙县步行街一直东行,就到了佳兰烧麦。这是一家街边小店,非饭点时间倒也有不少顾客。“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的匾额挂在门口,很显眼、很自豪。
佳兰烧麦
沙县小吃有一个历史传统:现做现卖,每天制作的数量不多,但一般都是当天制作,当天售完,保证小吃的新鲜可口。两名技艺娴熟的店员正在一旁包烧麦:嗯,味道应该不赖。
技艺娴熟的店员
要说是烧麦,更确切地说是粉丝馅烧麦,晶莹剔透的外皮裹着粉丝和肉沫,蘸一点微甜的酱,一口一个,毫无负担。
佳兰烧麦
从佳兰烧麦继续往东步行3分钟,就到了宝珠小吃,这家的特色是烧饼。宝珠小吃比较低调,“传承人”匾额挂在店铺最里面。
可惜来晚了,当天的烧饼已经售罄。
宝珠小吃
老板倒是很热心,推荐我去隔壁巷子里找另一家——罗兰烧饼。
罗兰烧饼在居民楼一层,穿过昏暗的水泥地通道,就能看见硕大的招牌。
罗兰烧饼
他们家只卖葱肉饼和咸菜饼两种,我买了一个葱肉的。沙县的烧饼和平时吃的烧饼不一样,更像是白芝麻饼,小小一个,饼皮偏硬一些,但咬上去很酥脆,白芝麻铺满了整个饼面,经过烘烤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罗兰烧饼
走出巷子继续东行,就会经过沙县著名的“李记沙县小吃”,同样也是“传承人”,这家店的特色是锅贴。
李记沙县小吃
走到店里会发现,李记更像是沙县小吃的集大成,五花八门的小吃像展览一样铺开,吸引着顾客的目光和味蕾。
遗憾的是,我的胃实在容不下这些美味的小玩意儿了,就让给相机吧。
李记沙县小吃
李记沙县小吃
从李记出发,步行7分钟就到了沙县庙门扁肉。
沙县庙门扁肉
扁肉比较像广东的云吞,只是扁肉的皮更薄,甚至肉馅的颜色都清晰可见。
扁肉汤很像馄饨汤,清淡爽口。汤里漂浮着的每一颗扁肉都和潮汕牛肉丸一样浑圆饱满大颗,口感甚至也和潮汕牛肉丸有几分相似,饱满多汁有嚼劲,让人感受到愉悦的滋味。
沙县庙门扁肉
至此,沙县的美食探索暂告一个段落。
在沙县逗留了短短8小时,终于意识到那句“外地的沙县小吃都不正宗”意味着什么:真正地道的沙县小吃,其品类之繁多、口味之丰富、价格之实惠,确实值得“国民小吃”的美誉。
带着一颗圆满的心和过度膨胀的胃,回程了。
虽然我自诩热爱美食,但为了吃而专程前往一个地方,什么都不干只是品尝各类美食,这还是头一次。
说实话,饕餮之心获得了百分之两百的满足,但可怜的小胃确实也遭遇了劲敌。
回程路上,我翻看沙县小吃的照片,脑中不停盘旋着一个疑问:人为什么只有一个胃?
下次得多带几个胃。
美味的沙县,I'll be back.
上一篇:草原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