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不显醋,辣不见椒,香不漏油,这‘三不见’的功夫,真是绝了!”走出“洛阳宴.新水席”餐厅的广东游客刘先生,仍对席间的独特工艺赞不绝口。
他的赞叹,道出了无数食客对“新水席”的惊艳。
从市井烟火到文旅融合的金名片,新水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洛阳味道”。
“水为魂、汤作脉”,作为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名宴——洛阳水席,如何在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走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活方式。”河南省人大代表、某知名餐饮企业负责人汪铄沁的这句话,道出了“新水席”破局的关键。
走进“新水席”后厨,一场“味觉革命”正在上演。
厨师长手持长勺,小心翼翼地将雪白的鱼糜挤入清澈的高汤中,片刻后,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鱼丸浮出水面,色泽洁白、口感爽滑、弹力十足——这便是新推出的“清汤鱼丸”。
“传统鱼丸讲究鲜嫩,我们创新性地加入了鱼子,增添了一丝海洋的鲜香,同时融合江南‘鲜’、闽粤‘淡’、北方‘香’的调味精髓,让口感更加适合大众。”厨师长介绍道,为了迎合更广泛人群的口味,新水席并非对传统进行颠覆性改造,而是在配料上大胆创新,巧妙平衡南北风味,最终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洛阳味道”。
不仅是鱼丸,改良版的牛肉汤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传统牛肉汤多以浓郁醇厚见长,而新水席的“清鲜牛肉汤”却以清澈见底、香气悠长重新定义了人们对牛肉汤的认知。
“我们通过颠覆性调整香料配方,引入‘石香’等草本原料,并优化炖煮工艺,‘原汤为本,鲜香入魂’,让每一口都能喝到食材本身的纯粹。”餐厅负责人赵俊芳笑着说,这碗汤推出后,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必点”。
让“柔软香淡,细腻嫩滑,口舌生津”成为新水席菜品的共同特质。晶莹的鱼丸、水灵灵的菜蔬……精致地摆放在器皿中,红绿相映,宛如一件件艺术品,让食客未动筷先动心。
“老字号”传承‘千年红’,不能一味地坚守所谓的‘正宗’,否则会与顾客的距离越来越远。”汪铄沁的这句话,点出了许多传统美食传承中的痛点。新水席的成功,恰恰在于其“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在菜品研发上,新水席也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
“牡丹燕菜”作为水席的头牌,其“萝卜变燕窝”的技艺堪称一绝。如今,厨师们在保留经典造型的基础上,选用更鲜嫩的白萝卜,并在汤底中加入菌类等提鲜,使得这道传统名菜在淡雅中更添醇厚。
“食材越好,味道就越好。”这是“洛阳宴”对品质的坚守。无论是清晨五点采购的水灵菜蔬,还是经过数小时慢炖的高汤,每一份食材都承载着厨师们的匠心。“来洛阳宴,品美食,更品情怀。”新水席的味道,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记忆。
“我们不仅要传承它的口味,更要传承‘慢下来’的工匠精神和生活态度。”餐厅负责人赵秋芳深有感触道:“遇见一道传统美食是一次穿越千年的特殊缘分,带着古老美食赋予的力量,我们能更好地面对崭新的每一天。”
这种“慢”与“精”的坚守,也吸引了国际友人的目光。来自哈萨克斯坦、莫桑比克、萨尔瓦多的Z世代青年第一次领略洛阳水席的风采,便被其“美丽而隆重,充满仪式感”的呈现所震撼。“从没想到,食物会以这种方式呈现在眼前!”他们的惊叹,让“洛阳味道”跨越了国界,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做大做强做优‘洛阳菜’,打造‘洛阳味道’品牌,不仅是河洛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助推群众思维观念改变提升的重要举措,更是拉长旅游链条、提升城市功能、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的这番话,道出了“洛阳味道”承载的千钧分量。
2025年初,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开展“洛阳味道·2025”专项行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洛阳味道”品牌升级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保护老字号技艺、推动数字化生产与连锁经营标准制定、建立美食地图、设立“洛阳味道”产业基金等一系列举措,为“洛阳味道”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味觉体验”引领健康、自然、创新、精美、特色的生活方式。洛阳市餐饮协会会长牛恒林激动地说,《决定》为传统美食注入澎湃动能,未来我们将聚焦“色香味形”融合创新,在守住根脉中拥抱需求,让“洛阳味道”的金名片底色更浓、成色更足、招牌更响!
“实现传统底蕴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正是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洛阳美食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生动实践。下步,我们将以系统性为牵引力,将‘散点传承’转化为产业链条,将‘味觉体验’升级为城市文化操作系统,让千年饮食文明在新时代‘热气腾腾’。”洛阳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负责人说,“新水席”从“三不见”创新技艺到每天早上的70多道“早茶”,不仅温暖着食客的胃,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洛阳味道”香飘四海。(李现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