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2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练佩琳)当美式咖啡浮起陈皮泡沫,当归薄荷融入冰淇淋球,党参枸杞邂逅奶茶杯中——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搭配,正悄然出现在深圳年轻人的日常食谱中。“朋克养生”,这一追求新奇又标榜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都市新时尚,重新定义药香与食味的边界。近日,深晚记者走访多家门店,并采访行业专家,一探究竟。
龙岗区一家咖啡馆将罗汉果、陈皮等融入咖啡制作。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摄
线下探访
当药香成为新“食尚”
在龙岗区一家特色咖啡馆,菜单上,“罗汉果美式”“金银花美式”“龟苓膏拿铁”等“中药咖啡”等一系列命名的产品格外引人注目,价格从18元到38元不等。咖啡师正将罗汉果碎倒入研磨机,自带天然甜味的罗汉果美式因口感温和、甜度低,成为夏日白领首选。
店主黄先生告诉记者,“中药咖啡”的定位是传递“快乐养生”与“快乐尝新”。“我们添加的是类似养生茶的中药草本成分,药效温和,兼容性强。这种跨界尝试本身也成了我们的竞争力。”不过他也坦言,平衡药性与口感是一大挑战,需反复调试才能既保留咖啡风味,又不让药材显得突兀。
消费者显然愿意为这份新奇买单。“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这种咖啡里加了一点中药,顺便‘补一补’。”在龙岗区工作的市民李女士笑着说,“喝起来没那么有负罪感,愿意复购。”
这股“药食混搭风”并不局限于咖啡。南山华润万象天地一家甜品店推出“薄荷西瓜霜Gelato”,将薄荷、当归等融入冰淇淋,颠覆传统“良药苦口”的认知。很多年轻人专程前来打卡,“比想象中好吃!清凉中带点回甘,拍照也特别‘出片’。”一名学生表示。
店员介绍,产品核心理念源于“药食同源”,微量添加药材更重创意与口感,而非强调疗效。搭配的药材科普卡片和中药玩偶,也是为了增强体验的趣味性。
在宝安区,一家主打“中药奶茶”的店铺将银耳、桃胶、党参、茯苓等融入茶饮,宣称有润肤暖胃等功效。售价亲民,约13元一杯。
罗湖区一家膳坊,还曾推出过“五行包子”等药膳面包。有顾客反馈:“闻着药味就觉得很安心”,尽管实际养生效果仍有待商榷。
“中药咖啡”系列产品深受市民欢迎。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摄
线上风潮
“轻养生”速食成为新选择
“朋克养生”风不仅发生在线下门店,也吹向了方便食品。深晚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悄然出现“当归泡面”“药膳方便面”等商品,单价多在30元左右。
例如,某品牌“满汉大餐”的“当归花雕鸡面”,以当归、山药、玉竹等熬汤底,月销约2000份。消费者的评论分两极:有人视其为“吃垃圾食品时的养生安慰”,有人则质疑“只是加了枸杞人参的普通鸡汤面,噱头大于实质”。
“加班到深夜,煮一包有药材的泡面,感觉既填了肚子又‘补了身子’。”95后程序员小张说,“虽然知道一包面里的药材含量极少,但‘药食同源’这几个字本身就给人一种安慰。”
除此之外,“黄芪党参沙琪玛”“红豆薏米软糖”“荷叶茯苓软糖”等“中药零食”产品也在网络上悄然走红,吸引了一批追求“低负担零食”并看重成分表中“传统养生元素”的年轻消费者。
专家解读
理性看待,拒绝盲目跟风
针对“中药+饮食”混搭模式的兴起,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指出,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讲究一人一方,不可能一个产品适合所有体质。他认为,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所谓“养生水”或类似产品,其药材含量极为有限,主要仍属普通食品范畴,不应过度期待其功能性。对层出不穷的“朋克养生”产品,朱丹蓬建议消费者保持理性,注重成分标注。
近年来,伴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全国“药食同源”食品市场持续增长,跨界融合成新趋势。深圳依托国家政策优势和《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2023年3月实施)的鼓励导向,积极推动药膳、药饮等研发。
朱丹蓬认为,在“熬夜又养生”的需求背景下,养生市场未来将朝着规范化、品牌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