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西藏
□ 王正宇
去年,有亲戚去了趟西藏,归来后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所见所闻,让我坚定了奔赴西藏的决心。心动不如行动,我着手进行各项准备(重点是应对高原反应),对踏上西藏之旅充满了期待。
怀揣对神秘的渴望,追寻对美好的期许,我踏上了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美丽景色是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无法想象的。湖水湛蓝如宝石,草原碧绿似绒毯,天空澄澈若琉璃。巍峨的雪山、飞动的白云、苍翠的森林、明净的湖泊交相辉映,如油画般铺开。318青藏线的险峻雄奇、地球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难得一见的羞女峰南迦巴瓦,碧蓝如海的巴松措,连绵起伏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碧波浩瀚的纳木措……大自然的磅礴伟力与造化神奇,给人们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敬畏。
随处可见的五色经幡是青藏高原独特的风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风飘扬。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红色象征火焰,绿色象征绿水,黄色象征土地。它们代表着祈福与希望,给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藏族朋友告诉我们,每一面经幡都承载着信徒的虔诚祈愿,经幡的随风舞动,都是在与天地对话,都在传递着无尽的祝福。
说西藏收藏了世界上所有的蓝,稍许有点夸张,但置身于这片雪域高原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很有几分神韵。苍穹的蓝、湖水的蓝、哈达的蓝、经幡的蓝……蓝是西藏的底色,是在洁白的雪山、绿色的草原、红顶的寺庙映衬下呈现的迷人色调。不同于在海边,也不同于城市见到的蓝色,西藏的蓝是不带杂质的,它裹挟着高原的清冽,携带着雪山的寒气,展露给大地的色调如同棱镜折射出的蓝光,纯粹而清澈,深邃而透明。这样的蓝是超凡脱俗的,是摄人心魄的,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
高反带来的严重不适是低海拔地区的大部分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正如一位藏族同胞所说,高反是西藏的第一道风景线,没有高反,就不会有西藏的记忆,就不会有风景与风险同在的真切感受。其实高反就是缺氧,它并不可怕,只要进藏前防止感冒,进藏后少开口、不喝酒;不洗澡、慢慢走;注意休息、保证供氧,让身体逐步适应高海拔气候环境,就能挑战这辈子的生理极限。一行人都出现了唇边发紫,头昏脑涨、心跳加快,步伐沉重的感觉。大巴从林芝到拉萨必经米拉山口,海拔已经是4800米,在休息区稍事休息时,L女士出现短时间的晕厥;去纳木措观光,最高处的海拔已达5190米。由于供氧及时充分,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只是平添了不少高原观景的花絮。
难忘那个上午,我们来到了布达拉宫广场。眼前呈现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画卷,心中涌动着夙愿得偿的欣慰,还有那份神圣而庄严的感动,我的内心充盈着满足与喜悦。朝拜者与观光者很多,但周边却异常宁静,静得仿佛能听到人们的心跳和呼吸。眼前这座宏伟的宫殿,在高原的阳光下闪耀着金顶红墙的光辉,每一块砖石都似在倾诉着千年的历史和嬗变、信仰和神圣。空气里飘散着酥油灯的淡香,耳旁不时传来朝圣者的低语浅吟。巍然矗立的圣殿,红白相间的宫墙在湛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蓝天下,经幡在微风中轻轻舞动;远处,雪山峰峦起伏,与宫殿交相辉映。
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后经不断扩建方成今日规模。它由白宫、红宫、金顶群组成,计有房舍逾2800间,它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气势宏大,外观的红、白、黄三种色调对比鲜明。作为藏族历史文化的璀璨载体,这里珍藏无数艺术品、佛像、壁画、文献典籍、奇珍异宝。它铭记着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史实,镌刻着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记,也回荡着仓央嘉措那些荡气回肠的诗篇。在那个仓央嘉措曾居住的大厅里,人们低声谈论着关于他的故事与传说。仓央嘉措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短暂的一生在爱情与信仰之间挣扎,充满了悲剧色彩。
大昭寺位于八廓街核心地带,也是古城拉萨的灵魂所在。作为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其建筑风格巧妙融合了藏族、汉族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多种文化元素。寺内珍藏的精美壁画、木雕和佛像,均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那些优美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传说;细腻的木雕从门楣到柱头,无不散发着古朴典雅的艺术韵味。金碧辉煌的释迦牟尼等身像端坐于主殿中央,散发着宁静祥和的灵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朝圣者在此虔诚膜拜。寺内香火缭绕,诵经声绵绵不绝,与八廓街上络绎不绝的转经人流共同汇聚成一条流动的信仰长河,生动地诠释了“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历史佳话,见证了这座圣城千年的精神传承与文化交融。转山、转水、转佛堂,无数朝拜者在此转经祈福,而他们匍匐于地、一步一叩首的虔诚之举,更让我深刻感受到西藏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的心头始终涌动着无限的敬意。我深深地被这里的一切所触动。这里人们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以及生活方式,无不透露出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彰显着对生命本真的执着追求。那种虔诚并非源于外部,而是源自内心深处,是对生命的深切眷恋与崇高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