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第一大岛”初具雏形,虽然目前吹填过程多国搅局
大家好!我是慕寒,热爱国际时政旅游。。。
最近有不少朋友在后台问我,南海的宣德群岛现在怎么样了?是不是被外军围着转,工程进展受阻了?
我退伍前跑海的次数不少,说实话,每次从雷州半岛往南飞,一想到南海那些岛礁正在一锹一锹地被我们夯实、建起,心里是真踏实。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聊聊“南海第一大岛”是怎么一步步长出来的,谁又在一旁搅局,咱又是怎么顶住的。
先讲清楚,咱今天说的“南海第一大岛”,指的是西沙群岛里的宣德群岛,也叫“七连屿”,离海南岛大概350公里。这一带其实七个小岛挨得挺近,礁盘宽阔,要是连起来,就能形成一块超过1000英亩的大岛——想象一下,是实打实的大。
早在明朝,郑和下西洋航线都经过这片海,图上地图、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也早早标明这些岛礁是我们的。从历史上讲,这片地方我们一直在用,从没断过。从打鱼、下锚、晒网,到今天修码头、建雷达,根本不是谁说“你过度主张”就能否定的事。
但麻烦也不少。越南、菲律宾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动手抢礁。美国更是老早盯着这片水域,隔三差五来军舰、来侦察机,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搅和。
干岛礁建设,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关键角色是谁?就是我们国家造的重型吹填船——“天鲲号”。
这艘船长140米,宽27.8米,刀头直径比三轮车还大,一小时能挖6000立方米海底沙石,什么珊瑚礁、硬底盘,它统统不虚。简单点说,就像是我们拿着“工程怪兽”,在南海上雕一块巨石。
有了这玩意儿,永兴岛、赵述岛、北岛几个地方的扩建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永兴岛,不仅早就有3000米跑道、深水码头,这次还修了800米长的堤道,把旁边的礁岛一块带起来,算是“岛群网络”的雏形了。
当然,也不是一路顺风。2016年,工程队想把北岛和中岛连起来,结果遇上了台风“莎莉嘉”,直接把部分新建部分给掀了。后来咋办?硬着头皮加固,重新铺设,南端的护岸墙又高又厚,还顺带修了行政楼。
外面的干扰真没断过。美国2015年开始搞“航行自由行动”,军舰常常闯到西沙12海里以内,这不是瞎晃悠,这是挑衅。菲律宾搞个所谓仲裁案,还拉着日本天天念经,搞得好像自己真代表国际社会一样。
2025年2月,美国、菲律宾、日本又跑来南海搞联合军演,演练的内容是啥?“模拟抢占岛礁”,这话听听都窝火,冲谁来的,不用说。
不过,我们干自己的事从不等他们点头。岛上施工队加班加点,新材料、新工法全上阵。特别是新型水泥浆,能把珊瑚沙打成硬邦邦的基底,台风来了也不怕,2024年那次强台风,就是最好的实战测试,护岸墙毫发未损。
截止2025年7月,宣德群岛的主力岛礁已经基本具备功能:永兴岛能起大飞机,赵述岛、北岛的面积也扩得差不多,雷达站、电台、通信网络全铺好了,港口能停万吨货轮,护岸墙、道路、水泥基础都硬朗得很。
虽说还没完全建成,但雏形已经在那里,防空系统、巡航导弹也都布得妥妥的。这可不是几个集装箱拼拼凑凑,是真正能打能防、长期驻守的岛上基地雏形。
有读者问:“还要建什么?”我说,等地基稳了,再铺大型码头、直升机库、更多雷达塔也不晚。一步一步来,技术跟得上,干活的人又不怕苦,海再深,也压不住咱的决心。
咱干这个工程,谁也别想在边上摇旗呐喊干扰。说到底,南海不是国际秀场,是我们国家的战略命脉。海上要稳,岛上先得硬。有人在水面“自由航行”,咱就在海底“自由建设”。
别看外头叫得响,咱“天鲲号”一响,那是真动手了;别看别人说得狠,咱一个个雷达、港口、堤道修上去,那才是实打实的主权落地。
南海的风浪可能还在起,但岛是越来越硬,心是越来越稳。你能插嘴,我就能插锚。
这就是我们的答卷。
上一篇:马德拉酒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