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方言里,“虾婆”是个亲切的称呼,而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皮皮虾”,学名叫“虾蛄”。这种活跃在浅海的甲壳动物,既有着独特的生物特性,又承载着沿海居民的饮食记忆。从栖息的海洋秘境到餐桌上的多样风味,真值得介绍给读者。
虾婆主要分布在潮间带至水深50米以内的浅海区域,尤其偏爱沙质或泥质的海底环境。它们的身体是扁平的,长约三四厘米,胸部前端的一对特化附肢,身体分节明显,头部与胸部愈合形成头胸部,腹部发达且肌肉饱满,这也是它们成为美味食材的重要原因。
它们的形状像身披铠甲的“跳跃健将”,它们的“铠甲”——甲壳虽然坚硬,但并非覆盖全身,而是分为头胸甲、腹甲等部分,各节之间有灵活的关节连接,这让它们既能保持身体的支撑,又不影响活动。背部的甲壳颜色多样,常见的有青褐色、浅棕色,部分种类带有深色斑点或条纹,腹部则多为白色或淡黄色,一对眼睛是突出的,它的腹部由6个体节组成,每个体节两侧都有一对游泳足,用于在水中划水前进;腹部末端是宽大的尾扇,由尾肢和尾节组成,尾扇不仅能在游泳时提供动力,还是它们的“应急逃生装置”。
虾婆在我们黄海是常见的,最多的,渔民们都是开着大轮船,用拖网捕捞,收获颇丰。到海产品市场上随处可见。
虾婆肉质鲜嫩,味道清甜,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海鲜。由于其肉质特点和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衍生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吃法。
在我们沿海地区最常见的吃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水煮。这是沿海家庭最常用的吃法。将鲜活的虾婆洗净,放到锅里,再放适量的水和盐,用大火炸(即煮)开,再转入中火,有八九分钟即可出锅装盘。
具体吃法是:用手拿起一个虾婆,先把它的头部拔下来,再从一边沿着上部往下剥到底,这样就能剥下一个完整的壳,一条完整的虾婆肉就出来了,再蘸上提前准备好的酱油、醋、姜米、蒜米的调料,放到口中咀嚼,那个味道太鲜美啦,如果是母的带黄的更好吃。
第二种是做虾婆丸子。程序:把买来的虾婆洗干净,用剪刀把头部剪下来,然后放到菜板上,用小擀面杖从它的尾部擀到头部,反复几下,肉就出来了,肉用刀斩碎放到盆里,放适量的淀粉、鸡蛋,搅拌均匀后,把锅里的水烧开,右手用小汤匙挖肉放到左手心里团一下,放到锅里煮,等这一锅虾婆丸子都起水了,再用钢丝笊篱捞出来,放到另一个盆的凉水里冰着,这一盆的虾婆丸子就做好了。做丸子的汤和炸虾婆壳的汤,正好用来做虾婆丸子汤。汤锅开了后,再撒些葱花和香菜,那个味道真是鲜美极了。
第三种是做虾婆皮。程序同做虾婆丸子一样,只是把调好了肉泥,放到烧好了的油锅里(最好是平锅),像摊鸡蛋皮子那样,一张一张地摊好,等摊好的这些虾婆皮子都凉透了,再用刀切成小条条状,放到竹笊篱或者盖头上通风晒干,收藏起来,吃的时间既长,用图又广。(放图片)可以用来凉拌香椿、炒韭菜,炒蒜苔蒜苗,炒什么菜都好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每年在清明节前后,我母亲到集市买来虾婆,都会这样做。
因为那时家里人口多,买来的虾婆不舍得整煮着吃,都是用来做虾婆丸子和虾婆皮子吃,那些壳放锅里煮煮,捞出来后,我们小孩子就会把虾婆的两条大腿啃着吃,先拉拉馋,再用小棍棒插入虾婆尾扇,当小铲子,玩沙土呢。这个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以前,在剥虾婆肉这个环节比较费事,现在人们都精明了,大多把买来的虾婆先放到冰箱里冷冻后,拿出来化开,虾婆壳都变软了,壳和肉都分离开了,人们再用剪子把虾婆头剪下来,再沿着虾婆一边从上到下剪下来,一条整肉就拿下来了,再做虾婆皮子和丸子就省事多了。
现在市场上的小商小贩,大多数都是用这种方式来卖虾婆。(放图片)
虾婆,从浅海泥沙中到餐桌上的多样风味,以其独特的生物特性和鲜美的滋味,成为了连接海洋与人类的纽带。让人们在品尝美味时,多一份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
作者简介:卢秀莲,女,网名映日荷花,中共党员,中学高级职称,语文教师,市作家协会、赣榆区作家协会会员,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现有百余篇文章在《中国乡村》、《连云港日报》、《赣榆文艺》报刊杂志及孔雀文化、文化佳园、今日头条、华文原创、苏北文学等微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