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下来的红菇被轻放入箩筐中。
连片原始次生椎树林。
菇农小心翼翼摘下红菇。
食客正在品尝红菇汤。
清洗过后的红菇愈显娇艳。
红菇色泽鲜艳,菌肉厚实。
红菇立于湿漉漉的腐殖土中。
用红菇煮出的汤色泽清亮红润。
提及“菌菇之王”,松茸的光环往往令人瞩目。殊不知在湛江,与广西接壤的廉江市和寮镇深处,静卧着广东省目前唯一的连片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原始次生椎树林,这片被时光眷顾的绿肺之下,悄然孕育着一种足可与松茸比肩的山珍——红菇。
红菇又名红椎菌,其珍贵自古有记载。《本草纲目》记其“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滋补,常服之益寿也”,在民间更享有“南方人参”的美誉。其色泽鲜艳,菌肉厚实,炖汤汤色嫣红,滋味清甜温补,是当地人世代珍视的养生佳品。
日前,和寮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红菇采摘季。笔者紧随当地经验丰富的菇农,走进这片神秘的椎林,亲身探寻这深藏于腐殖土层下的“红色宝藏”。
●文:邓安祺
图:吴东俊
酷热骤雨交织孕育而成
“抓紧时间来,这两天有红菇出了,最好能在7点前赶到。”和寮镇横江坡村党支部书记黄兆亮打了一通电话。原来是午后急雨加上连日高温终于催醒了山林,蛰伏近两个月的红菇即将破土,这是难得的采摘信号。
据黄兆亮介绍,虽然每年的3月至9月都算是采摘季,但真要遇上它们大规模露头,实在难上加难。“这东西金贵,老天爷的脸色就是它的开关。”他解释道,红菇的生长对天气条件极其敏感且严苛。
持续的高温干旱会抑制菌丝萌发,即便偶尔有雨,若雨量不足或下得不透,也难唤醒深藏地底的“红孩儿”。最为关键的是,雨后若迅速迎来暴晒,那刚冒头的菇伞很快就会发蔫萎缩,留给采摘者的窗口期稍纵即逝。
为了抓住采摘季里可遇不可求的时机,天未破晓,在穿过一段蜿蜒的山路后,终于来到了红菇的采摘地——廉江根竹樟森林公园附近。
晨光熹微,幽深的林木间已是光影晃动、人声窸窣。准备上山采摘红菇的第一批菇农已到山下,只见他们手挎竹篮,沿着湿润的山径往椎林深处走去——要赶在红椎菌含苞时采摘,只因此时菌盖最鲜嫩,售价也高。
跟随着菇农的脚步,攀上一座近乎90度垂直的小山坡,菇农提醒:“后生仔,你们要小心点哦,这里易打滑,蚊虫还多,可不好走。”
不一会儿,只见菇农俯身撩开苔痕点点的落叶,几朵伞盖饱满、红艳欲滴的蘑菇悄然立于湿漉漉的腐殖土中。他们如见珍宝,双手小心翼翼地探入菌柄根部,轻轻一提,一朵完整的红菇就采了下来。动作轻巧娴熟,唯恐惊扰了沉睡的大山。
“野性难驯”更显珍贵
“手得轻巧,贴根一抬腕,你看,这就下来了。”菇农的一边介绍,一边采摘红菇。手指刚触到菌柄,便传来湿冷的滑腻感,菇柄被湿泥紧紧裹住,需稍用力才能拔出。用力提起时,菌根连带粘附的黑色泥土和几缕断裂的白色菌丝一同破土,带起零星腐叶。
拿起红菇仔细端详,其伞盖红如胭脂,菌柄部呈白色并带有不均匀的深红色,翻转菇朵,排列细密、泛着油蜡光泽的菌褶层叠如百页,凑近细闻,散发出野生菌的独特芳香。
不远处几簇雪白菌子格外醒目,菇农解释说:“这是公菇,中看不中吃,红艳艳的母菇才珍贵。”
“采菇人的脚都有记性。”菇农说,这片区域已被承包了近20年,每年总有两三个人是受固定雇佣来采摘的,时间一长,哪里菇多,哪里菇少,他们都心中有数。
不一会儿工夫,大家就把这片区域肉眼可见的红菇都摘完了,箩筐却未见满。
“多的时候一年有近1000斤的产量,少的时候才不到200斤。”黄兆亮说,几年前,曾有科研院校把样本带回去开展研究,但未取得突破。
红菇无法实现人工养殖,“野性难驯”使其愈显珍贵,再加上一斤湿的红菇烘干,只得2两,在市场上,每斤售价可高达千元以上。
菇农介绍,红菇可用于烹饪,先不要清洗,烹饪时更需“三快”——快洗、快炖、快食,否则鲜甜转瞬即逝。
采得及时,护得有度,不涸泽而渔,方能循环发展。
那一碗清亮红润的红菇汤里,炖煮的不只是清甜温补,更是岭南山水间,人与自然缔结的一份智慧契约。它诉说着,最可贵的宝藏,往往无需雕琢天成,其永恒魅力,正在于那份无法完全掌控、只能顺应与珍重的野性与纯粹。
近年来,廉江市和寮镇林业和消防工作站坚持封、育、管并重的方针,实行全面规划,稳步推进,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在幼林区和公益林区,加强封山育林的管理。杜绝私自开垦、采石、采砂、挖土、放蚕、砍柴、收购树木等毁坏林地、林木行为。同时加强对护林员的培训、管理,使其恪尽职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附近的村民也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滥砍滥伐,使得山内原生态资源丰富。和寮人守护的,不只是一朵红菇,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那根深叶茂的椎林里,静待下一个雨季的轻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