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下有一家竹升面馆,其貌不扬,出品不俗。它并不是什么网红店,但深得附近小区居民之心。这里没有外卖频繁出入的身影,做的也就是附近的街坊生意。
狭长形的店面,顾客前台下单,店员吆喝几声(当然是粤语),后台厨房就在店铺的另外一端开始娴熟地上货。黑色的圆台和桌椅在这个长条型的空间里刚好靠墙排成两排,一切简单、秩序井然,充满了旧日气息。
在店里微信扫码付款,会看到收款人的名字:“马涌三友”。
马涌,现在也叫“海珠涌”,中间一段称“瑶溪”,是海珠区西北部的一条河涌,西起洲头咀附近的珠江后航道,流经工业大道、南田路、宝业路、宝岗大道、江南大道中、晓港公园和滨江东路,东至鸭墩桥、与珠江前航道相连。
而“三友”,大概率和松、竹、梅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而是真的“三条友”(三个人,粤语)。
在Citywalk还没有流行的2018年,我便曾“一条友”沿着马涌从东向西走过一次,边走边拍,依次走过云桂桥、待月桥、汇津桥等几座古桥,从珠江前航道走到了珠江后航道。
今天这条河涌路线其实并不连续,一路风景也并不算优美,中段的晓港公园算是最闲适也最有生命力的一段:老人们活力满满跳着广场舞,年轻人则开发了湖中的新项目:桨板,男女老少其乐融融。新广州的生活图景,每天都在这个旧公园里徐徐展开。
河涌一直在广州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位于海珠区的这条马涌只是当年众多河涌中的一条。旧时广州多涌,与流经城市的珠江相互交织,江上涌间舟棹往来,早已不是今日之景。
据载,当年顺着马涌水道,河南(海珠区旧称)瑶头、隔山等村落所产的陶瓷、茶叶、素馨花等,可直抵北边的广州城区,或者去往更远的世界。
流水不腐。旧时马涌还是条潮道,曾经涌中流水会随着珠江潮汐而涨落,在汇津桥处合流,桥也因此得名。而今天欣赏潮汐涨落之地,位于马涌出口处附近的海印公园则成为了一处胜地。
每逢大潮,珠江水必将下层阶梯淹没。这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亲水平台,近可戏水远可观广州塔。盛夏珠江,在这里别有一番情趣。在这里下水的人基本都是熟客,大部分上了年纪,乐观豁达,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是会生活的样子。
7月初,海印公园附近的马涌入江口上空,随着一片重达46吨的钢箱梁在浮吊船精准操作下稳稳落位,海珠涌人行桥成功完成首吊钢梁架设,预计8月底贯通。据新闻报道,桥梁以“帆影流韵”为设计主题,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寓意和桥梁结构相融合,将帆船意象融入桥梁设计。
等建成之后,我也去这人行桥上走走,看看平静的珠江,想想当年江上的“帆影流韵”,然后再美美地回家,吃一份“马涌三友”的竹升面吧。
文|宋金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