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蹲在厨房,对着泡发好的银耳犯愁。前一晚特意挑了朵大的,想着炖锅稠稠的银耳羹当早餐,结果小火咕嘟了快一个钟头,汤还是清清爽爽的,银耳边缘一点黏糊糊的感觉都没有。
正对着锅叹气呢,我妈从客厅探进头来:"傻站着干啥?淀粉罐里挖一勺倒进去。" 我当时还嘀咕,这做饭的老法子靠谱吗?结果往锅里撒了半勺玉米淀粉,用勺子轻轻搅了搅,盖上盖子没到十分钟,掀开一看 —— 嚯,锅边都挂着亮晶晶的胶了!
后来我才琢磨明白这里面的门道。银耳本身含有的植物胶质,得在高温和充分的水分里才能慢慢释放出来,但它性子慢,就像那种得哄着才肯干活的小家伙。淀粉呢,就像个热心肠的帮工,它遇水加热会产生黏性,能把银耳刚冒出来的那点胶牢牢抓住,不让它们在汤里乱跑,等聚集得多了,自然就显得稠乎乎的。
不过这淀粉也不是随便加的。我试过用土豆淀粉,感觉黏度有点太冲,炖出来的羹会带点闷闷的口感;换成红薯淀粉呢,又容易沉在锅底结小块,得边倒边快速搅才行。后来一直用玉米淀粉,它性子温和,倒进去搅两下就化开了,跟银耳的胶质融合得特别顺,不会抢了银耳本身的清甜味。
泡银耳也有讲究。我以前总怕泡不熟,提前四五个小时就泡上,结果炖的时候反而容易烂得没型。现在都是临睡前用温水泡,早上起来刚好,摸起来肉肉的但又带着点韧劲,剪去黄根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厚实的质感。剪的时候别图省事撕大块,尽量撕成小朵,边缘越多,胶质越容易跑出来,就像把紧闭的小房子打开了好多扇窗。
下锅的时候,我总爱用砂锅。那口用了五年的砂锅,内壁都养得油亮亮的,倒上纯净水没过银耳两指,先大火烧开,看着咕嘟咕嘟的气泡把银耳托起来翻个身,再转成最小的火,让汤面保持微微颤动的样子。这时候就能加淀粉了,记得要先把淀粉放在小碗里,用一点冷水调开,像调水淀粉那样,再顺着锅边慢慢倒进去,手里的勺子轻轻划圈,就像给它们跳圆舞曲引路似的。
有回我急着出门,加了淀粉就开大火煮,结果锅底结了层焦糊糊的,银耳倒是黏糊糊的,就是带着股烟火气,可惜了那朵好银耳。后来才知道,这出胶的过程急不得,加了淀粉之后更得小火慢煨,让热量一点点往银耳骨子里钻,就像老妈妈给孩子捂被窝,得慢慢焐才暖和。
我还试过往里面扔两颗话梅,酸溜溜的味道能让胶质释放得更快些,而且喝起来不腻。有时候也会切半块梨进去,果肉炖得软软的,和着银耳的胶一起滑进喉咙,那种温润的感觉,秋天喝着特别舒服。但这些都得在加淀粉之前放,不然水果的酸会让淀粉有点发涩,这点可得记牢。
现在我家厨房总能飘着银耳羹的甜香,邻居阿姨还来问是不是有啥秘方。其实哪有什么秘方啊,不过是摸透了银耳的性子罢了。你看它白白嫩嫩的样子,看着娇气,其实只要顺着它的脾气来,再请淀粉来搭把手,用不了多久就能炖出满满一锅胶,盛在白瓷碗里,勺子一舀都能拉出丝来。
早上盛一碗放在窗台晾着,阳光照在上面,亮晶晶的像装了半碗星星。等凉到温乎乎的时候喝,滑溜溜的从舌尖溜到胃里,感觉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有时候想着,这做饭的道理跟过日子挺像,急不得,得慢慢熬,还得找对帮手,日子才能过得稠稠的、暖暖的。
不知道这个法子对你有没有用,要是试过了,回头来告诉我成不?也祝看这篇文的朋友,日子像这银耳羹一样,慢慢熬出甜来,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能沾点好运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