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回了趟老家,我妈塞了满满一袋子腊肉给我。说是今年新腌的,肥瘦相间看着就馋人。结果上周兴冲冲切了半块炒蒜苗,一入口差点没把我齁着 —— 这咸味,怕是能当咸菜配粥喝了。
其实啊,腊肉咸是常有的事。毕竟腌制的时候得多放盐才能存得住,尤其咱们家里老人做的,总觉得咸点才够味、才耐放。但真要直接下锅炒,那滋味可太考验嗓子了。我之前就犯过这傻,硬着头皮吃完半盘,晚上渴得起来喝了三杯水。
后来跟邻居张阿姨聊起这事儿,她笑着说我傻,"腊肉哪能直接炒啊?得先跟它较较劲,让咸味跑掉点才行。" 她教我的法子特简单,就是用水煮。
我当时还琢磨,煮了会不会把肉香都煮没了?结果试了一次就真香了。你看啊,先把腊肉用温水冲冲,表面那层盐霜洗掉些。然后切成大块,不用太薄,不然煮的时候容易散。锅里接凉水,把肉放进去,就这么咕嘟咕嘟煮着。水开了之后再转小火,让它慢慢冒小泡,大概煮个十五到二十分钟吧。
我第一次煮的时候还特地站在锅边瞅,看着水面上飘起一层油花,还有点浑浊的沫子。张阿姨说那就是肉里多余的盐分和杂质,煮出来了才好。当时闻着那股子肉香混着水汽飘出来,跟直接炒的焦香还不一样,多了点温润的感觉。
煮好捞出来的时候可得小心烫。我一般会放在盘子里晾个三五分钟,摸着不那么烫手了再切。这时候你再尝一小口 —— 哎,那咸味就刚好压下去了,肉本身的香还都在,带点淡淡的烟熏味(如果是腊味的话),嚼着也不柴。
上周我又试了回,煮过的腊肉切薄片,跟青蒜一起炒。油都不用多放,腊肉本身就出油。蒜白下锅煸出香味,肉片倒进去翻炒两下,油脂滋滋地冒,最后扔蒜叶,滴两滴生抽提鲜就行。出锅的时候那颜色,红亮亮的肉配着翠绿的蒜叶,看着就有食欲。
吃到嘴里啊,咸淡刚好,肉香混着蒜香,配米饭能多吃半碗。我家孩子平时不爱吃肥肉,那天居然主动夹了两块,说 "妈妈今天的肉不齁了"。
其实刚开始我也试过别的法子,比如用温水泡。泡了俩小时,结果炒出来还是有点偏咸,而且肉的口感好像也软塌塌的,没那么紧实了。还是水煮这个办法实在,既去了盐,又保住了腊肉该有的嚼头。
对了,煮腊肉的水可别倒了。放凉了装在瓶子里,下次炖菜、煮汤的时候舀一勺进去,那鲜味,比放味精强多了。这也是张阿姨教我的,老一辈过日子啊,总能把这些边角料用得明明白白。
现在每次处理腊肉,我都先这么煮一遍。有时候切肉的时候不小心掉点碎渣在嘴里,也不觉得齁得慌,反而能尝到腊肉本身的醇厚。想想也是,做菜嘛,不就是慢慢琢磨这些小窍门,让味道更合自己心意的过程。
你们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腊肉好吃就是太咸,扔了又可惜。不如也试试这个法子,说不定能解救你家那块被嫌弃的腊肉呢。
最后啊,要是觉得这法子有用,就请发财小手点个赞关注下,说不定就能发财哦,感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