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虽然是“秋”,但立秋仍在三伏时期中,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酷热,古人把立秋至秋分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时节,阳气收而阴气长,作物趋于成熟。新会柑鲜果也迅速长大,此时采收的青柑果可以加工成三瓣青皮。
南方地区,由于台风雨季等因素的影响,立秋过后仍旧天气湿热,这种气候状态被中医学称为“长夏”。
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云:“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
湿是长夏的主气,与人体的脾相应,故有“水湿困脾”“长夏防湿”之说。
暑湿不仅会引起脾胃运化功能的减弱,导致食欲减退、饮食无味、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还有可能使人倦怠乏力、头身困重、精神萎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夏养护好脾胃功能,可以为秋冬进补打下良好的基础。
长夏养生重在“健脾防暑湿”,可以从这三项着手。
1. 立秋不急贴秋膘
看到“秋”字很多人觉得可以放开吃,贴秋膘,那可不行。立秋后天气依旧湿热,视为“长夏”,饮食养生原则是:清热、祛湿、健脾。
脾胃虚弱的人可用莲子、荷叶、薏米、大枣、山楂、砂仁、陈皮等具有健脾、醒脾、消食、利湿的中药饮片,自制凉茶或药粥调养。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简单的食疗:祛湿四味煲猪展。
祛湿四味煲猪展
材料:猪展肉一斤,薏米20克,茯苓20克,藿香10克,陈皮5克、盐少许。
做法:
1. 薏米、藿香、陈皮、茯苓洗净,猪肉焯水备用。
2. 将猪肉、薏米、陈皮、茯苓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大半小时左右,加藿香和盐,再煮5分钟,喝汤吃肉。
薏米:春夏常用于利水消肿的“祛湿神器”。
茯苓:健脾宁心,性味平和。
藿香:被称为“暑湿克星”,化解脾胃湿浊。
陈皮:理气和中,开胃醒脾,其中尤以新会陈皮为上品,用它来煲汤煮糖水,味道更香醇,能更提升一个档次。
2. 运动加强脾胃功能
中医认为“过逸”,也就是劳动或体育锻炼太少会使气血运行迟缓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体质下降,神疲乏力,进而引起机体整体功能的衰退。
运动不仅能锻炼四肢肌肉,而且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3. 好心情利脾胃
长夏季节天气闷热潮湿,易使人心烦意乱,“郁而伤脾”,尤其是多思、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对脾胃不利。
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养脾。
新会陈皮编辑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内容来源:上观新闻
我是陈皮人家,相信老陈皮会讲故事。
上一篇:会理西街满街都是鸡枞油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