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有没有哪种美食是恒久不变的?
我们的饮食和烹饪方式背后有何文化内涵?
从农业的起源到当代对于“地道风味”的争论,从威尼斯香料贸易到哥伦布大交换,从古罗马的加鲁姆鱼酱到越南鱼露,从波斯帝国的盛宴到日本匠人对刀具的讲究……作家本杰明·A.沃加夫特和人类学家梅里·I.怀特在《饮食之道:餐桌上的文化人类学》这本书中,将历史学与人类学研究融合在一起,带领读者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饮食文化之旅。
《饮食之道:餐桌上的文化人类学》
[美]本杰明·A.沃加夫特
[美]梅里·I. 怀特 著
吴杰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两位作者表示,此书旨在唤起人们对食物的好奇心,特别是以新的方式来思考饮食问题。饮食的历史和相关的人类学,向我们展示了熟悉的口味背后那些令人称奇的起源故事,并揭示了常见仪式中的种种奥秘。
“本书要讲的正是饮食令我们好奇的方方面面。书中讲的是食物当今口味的发展历史,还有文化引导我们双手的方式:当我们摘下草莓并用刀切开时,想到的是馅饼。诚然,这种驯化而来的草莓并非天然野生的,不过它已经成为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实践和信仰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倘若当初没有人为干预,今天哪里见得到什么玉米呢?它们充其量依旧还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罢了。”两位作者介绍道。
“一份馅饼食谱可能已经在我们家里世代相传,可它并没有原汁原味地一直传下来,每一代做馅饼的人都会在制作中有增有减,难脱夹带私货的嫌疑。”两位作者还谈到,我们的饮食跨越文化界限,在“自家食物”和“别人家的食物”之间来回变化。没有哪种美食是恒久不变的。即使这种烹饪上的变化令人深感焦虑,甚至有些人不惜固守自己所谓的“传统”或“正宗”菜肴,但变化始终都是“我们是谁”和“我们吃什么”的不变宗旨。人类会群体迁徙,或是入侵对方的家园,还有就是新食材会沿着贸易路线传播开来,因此,迁徙是本书的又一大主题。
据介绍,本书各章节内容按时间顺序论述饮食的发展历史,引领读者从农业的起源横跨古今,还有一些部分介绍的是食物的文化人类学,讲述了人们如何在饮食实践中寻找有意义的表达。
有评论称:“饮食向来提供了表达文化认同、地域差异、品味程度与经济地位的方式。两位作者追踪了数百年来,这些演化历程跨越全球所留下的轨迹。二人综合而出的结论值得庆贺,却也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