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湘菜的热辣总带着点“江湖气”——依赖大厨的手感,困于地域的边界,想把这口锅气传到更远的地方,难。但李湘蘭偏要做那个“破局者”:从西北的第一家店,到如今陕、晋、豫、冀、蒙五省26家门店的版图,26店每月交易额稳定在40万+,26店单月总营收破千万。这个把非遗花卷塞进湘菜餐桌,用智能设备破解“厨师依赖”的品牌,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湘菜传奇。
李湘蘭的餐桌上,藏着一套让人欲罢不能的“味觉公式”:软的是非遗花卷,硬的是沸腾砂锅。
那道累计卖出200万+份的多肉花卷,是“软”的灵魂。作为晋南非遗“千层揉面术”的当代演绎,它把北方主食的“松软”与湘菜的“厚重”巧妙结合,成了中和辣味的“最佳拍档”。
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让“非遗手艺”也能标准化复制。李湘蘭的花卷藏着“传统+标准”的智慧。老面发酵的面团要经过“三揉三醒”,老师傅说“每揉一下,都得带着劲儿,就像对客人的心意”;内馅用散养跑山猪的前腿肉,肥瘦比3:7,加花椒水顺时针搅打200下、老酱油腌制2小时,才能做到“掰开流汁,嚼着喷香”。 很多顾客专门为了花卷而来,“就冲这花卷,一周来三次不夸张”。
而砂锅湘菜,则是“硬”的担当。20多道经典湘菜,道道现点现炒。锅气是第一标准,阳雀湖辣椒炒肉必须用猛火快炒120秒,逼出肉的鲜和㜛;番茄手打牛筋丸在砂锅里要煨够15分钟,让番茄的浓汤紧密包裹Q弹的牛筋丸。李湘蘭把湘菜的火候与砂锅的保温特性拧成一股绳——砂锅上桌时温度不低于85℃,热辣香气能飘出半米,吃到最后一口,锅气仍在舌尖打转。更妙的是两者的搭配:用松软花卷蘸砂锅汤汁,麦香中和了辣意,肉香呼应着鲜醇,人均30+就能吃得酣畅。
中餐难复制,尤其是湘菜。这曾是行业的共识——依赖厨师经验,味道难统一;跨地域扩张,食材难保鲜。而李湘蘭的破局,始于创始人王雷“帮小白开湘菜馆”的初心,让开湘菜馆从“难事”变成“易事”。李湘蘭的破局,从“去厨师化”开始。
王雷说:“智能化设备是我们‘最靠谱的掌勺人’。 在李湘蘭的后厨,你看不到传统湘菜师傅颠锅时的汗流浃背,取而代之的是贴着“步骤指引”的智能炒炉。为了还原大厨现炒的味道,每道菜都经过了数百次测试。炒一份18秒牛肉,设备会自动执行“200℃高温+18秒爆炒”程序,机械臂模仿老师傅的手法精准颠锅23次,确保每块肉都裹着焦香;煨一锅农家肉沫宽粉,砂锅保温系统将温度稳定在85℃,既不糊锅又能让猪肉的鲜香慢慢渗透粉条,出锅时的辣度误差不超过3%。”
“不是机器取代了手艺,是把最顶尖的手艺变成了可复制的标准。”李湘蘭研发负责人说。这套智能系统,让湘菜的“锅气”不再依赖个人经验:哪怕是从未碰过炒勺的新手,经过3天培训,也能炒出和湖南老师傅同款的味道。
这种“去厨师化”的突破,彻底打破了湘菜扩张的壁垒。传统湘菜馆开10家店需要10个大厨,人力成本占比超30%;而李湘蘭的27家店,靠智能设备支撑,人力成本直降40%,且每家店的味道稳定得像“复制粘贴”——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竞争激烈的商场餐饮区快速铺开,还能保持40万+的月营业额。
如果说智能设备是李湘蘭的“前端利刃”,那背后那支工龄20年以上的供应链团队,就是支撑扩张的“后端基石”。他们像一群“隐形的守护者”,从湖南的辣椒田到商场的后厨,用全链路标准化确保每份食材的新鲜与稳定。
“我们坚信好食材成就好味道,作为20年供应链老兵,我们比湖南师傅更懂湘菜食材。”这是团队的底气。我们在湖南设辣椒直采基地,只选霜降后的“阳雀湖辣椒”,辣度稳定在“鲜而不燥”;我们散养的跑山猪天然本味无添加,山里跑,谷物喂,慢生长的土猪肉实实在在香得不一样。多座供应链仓库辐射300公里,确保食材的新鲜。
这些辣椒采摘后4小时内进入冷链,48小时内就能出现在山西、河南的门店后厨。不仅是辣椒,湖南的生姜、重庆的豆豉、本地的土猪肉,都通过这套“产地直采+冷链直达”的链路,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餐桌。
李湘蘭在太原、郑州布局了两大仓库,辐射300公里半径。每个仓库都像“食材预处理中心”:猪肉按“花卷馅”“小炒肉”的规格分割,蔬菜洗净切配,调料按比例预制。“商场店讲究‘快’,客人等不及,我们就得把复杂的准备工作都做在前面。这样我们的出餐速度比传统湘菜馆快2倍,翻台率提高60%,这在商场里太重要了”运城仓库负责人说。
这套供应链体系,不仅保证了新鲜,更把成本压到了极致。通过基地直采,食材采购价比市场价低18%;集中预处理,损耗率从15%降到5%。“省下来的钱,都让给食客了。”创始人王雷说:“这就是为什么在人均60+的商场里,李湘蘭能把人均牢牢锁在30+。李湘蘭一份砂锅小炒肉29.8元,4个花卷只要9.9元,普通人能轻松消费。这种‘好吃不贵’的定位,让李湘蘭成了商场里的‘全客层选择’,工作日白领点份套餐当工作餐,快捷又实惠;周末朋友聚餐点四菜一汤,人均30多就能聊一中午;家庭客带孩子来,花卷和砂锅菜都有辣的和不辣多种选择,全家都能吃。我们算过李湘蘭的回头客占比超65%,很多人一周来三次,说‘比外卖还划算’”。
从西北的第一家商场店,到如今陕、晋、豫、冀、蒙五省26家门店的规模,李湘蘭的扩张从来不是“盲目复制”,而是“标准化体系”的精准落地。每个数字背后,都藏着让扩张更稳的“公式”。
李湘蘭设计了直营、联营、连锁三种模式,为不同需求的创业者定制“创业方案”。这种灵活的模式,让李湘蘭在不同城市的商场里快速扎根。
而极致管控,让扩张有“质量”。李湘蘭有个“铁规矩”:新店筹备必须通过30项验收,从智能设备的温度校准到员工的话术培训,一项不达标就延期开业。创始人王雷说“商场店容不得半点差,今天味道差一点,明天客人就可能去隔壁”。这种严格的品控,让26家店100%火爆,部分标杆店开业不久,月营业额就从40万+涨到60万+,靠的就是“味道稳定+性价比能打”。
如今,李湘蘭还有10家筹备中的新店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全是商场选址。按规划,李湘蘭接下来将继续进军西北、华东、华北、华中市场,把砂锅的热辣带到全国,目标一年内再开100家。
在李湘蘭的门店里,总有种特别的“温度”。不是砂锅的热,是那种“饮食记忆被唤醒”的踏实——北方人在花卷里尝到了家乡的麦香,湖南人在砂锅里吃到了灶台的烟火,年轻人在性价比里找到了聚餐的快乐。
站在李湘蘭的门店前,看着店里顾客手里的花卷和砂锅里的热辣,忽然明白:李湘蘭的千万营收,从来不是数字的游戏,而是对“中餐可复制”的证明——当智能设备替代了经验依赖,当供应链打通了地域边界,当非遗手艺融入日常饮食,湘菜的热辣就能越过山川湖海,在更多人的餐桌上扎根。
这或许就是李湘蘭留给行业的启示:真正的餐饮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用科技让传统变得更普惠;真正的品牌扩张,不是盲目复制,而是让每个门店都带着同样的温度。
下一个商场的转角,或许你就能遇见那熟悉的面点明档铺,闻到砂锅与花卷交织的香气。那香气里,有西北的麦香,有湖南的辣意,更有无数普通人对“热乎饭”的朴素期待——这,就是李湘蘭想传递的,属于中国饮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