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擅长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评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营养学专著和营养科普书10多本。牵头组织制定多个膳食营养相关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肌肉衰减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担任多本学术杂志编委。
肌少症(Sarcopenia),也称肌肉衰减综合征,是老年人健康一个“静悄悄的杀手”。肌少症最早在1989年由美国塔夫茨大学罗森伯格(Rosenberg)教授提出。罗森伯格教授曾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肌肉衰竭会影响行走活动能力、营养摄入,影响到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器官功能,没有任何一种衰老导致的身体功能下降可以与肌肉衰减相提并论。
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老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但太瘦往往同时存在肌少症,且会让老年人在遇到重大疾病打击时没有足够的身体储备来对抗,会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体重指数(BMI)需要略高一些。目前的研究认为,老年人的BMI在20~26.9kg/m2之间比较理想。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肌肉是“第二心脏”
骨骼肌对我们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老年人的行动能力、生活质量、身体功能和健康寿命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骨骼肌不但是一个运动器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器官,对能量代谢、血脂、血糖、免疫力以及身体功能的修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肌肉有“第二心脏”之称,可通过收缩挤压的方式使肢体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作为“抽水泵”的负担。同时,能帮助人体控制血糖、保护并促进骨骼代谢、调节体温等。因此,保持肌肉量对老人维持健康、延长寿命至关重要。
肌肉之于人体,如同引擎之于汽车。肌肉是支撑肢体运动和内脏功能发挥的重要力量来源,从一个简单的微笑到坐卧跑跳都离不开肌肉运动。通常,肌肉质量在约30岁时达到高峰,约50岁时逐渐减少,约80岁时损失可能过半。如果人的肌肉量和肌肉力下肌力下降,许多疾病就会不请自来。肌少症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疾病是多因素造成的,它可以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慢病的风险,也增加死亡的风险,也增加医疗的负担。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肌少症”危害多
肌少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骨骼肌质量和力量进行性、自发性的丢失为主要特征,并伴随身体残疾、生活质量低下以及死亡等不良结局的一类综合征。国际上也高度关注老年人肌肉衰减的问题。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5 000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至2050年肌少症患者数将高达5亿,医疗负担沉重。
肌少症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广泛的。最近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一篇文章说,肌少症已经影响全球17.1亿人的患病,导致了1.49亿伤残寿命的损失。
有研究称,衰老本身就是慢性炎症因子累积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组织在慢性炎症的累积下,会导致合成代谢失衡、分解代谢增强;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会让人体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导致肌肉组织由于供氧量不足而萎缩;骨骼肌是人体葡萄糖的主要储存和消耗器官,当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葡萄糖利用率下降、血糖代谢异常,就会引发肌少症。
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研究团队在《内分泌学前沿》杂志发表文章,通过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统计数据发现,肌少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老年人肌肉量和肌力下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增加老年人的四肢肌肉力量,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肌少症的高危人群
①60岁以上老年人;
②近期有住院史者;
③近期反复发生跌倒者;
④近期出现临床可见的力量、体能或健康状态下降者;
⑤1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超过5%者;
⑥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⑦营养不良或非自主体重丢失者;
⑧长期卧床者;
⑨慢性疾病患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结核、肝硬化、肿瘤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量小腿围,以及5次起坐试验:
测量小腿围: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测量时卷起裤腿,暴露小腿,将软尺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以水平方向绕一周计量。卧床患者可取仰卧位测量,小腿和大腿成直角,测量小腿最粗处的周径,重复测量2次,取其中的最大值,测量单位为厘米,精确小数点后一位,误差不超过0.5厘米。参照2019亚洲肌少症标准,男性小腿围<34厘米,女性小腿围<33厘米为异常。
5次起坐试验:测试者坐在高40~43厘米的椅子上,双手交叉于胸前,重复5次起坐时间,结果精确值至0.01秒,参照2019亚洲肌少症标准如果≥12秒为异常。
如果自测小腿围异常,可再选择5次起坐试验,如仍异常就怀疑肌少症可能,应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
早诊早治“可疑肌少症”
新加坡曾有报道,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可疑肌少症(Possible Sarcopenia)最高达73.3%。我们曾经完成的一个研究显示,在上海一些养老院中老年人肌少症和可疑肌少症患病率达到了65.8%。从可疑肌少症的时候开始,可以有小腿围减小或5次起坐试验或握力的受损,也就是存在肌量的减少,就可以诊断为可疑肌少症。肌少症具有隐匿性,应尽早进行肌少症的筛查、诊断和干预,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早得益。
明确诊断“肌少症”后还应积极地干预,才能防患于未然。补充蛋白质、坚持运动是改善肌少症的有效策略。2022年《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只需进行30~60分钟的肌肉强化运动,就足以降低死亡风险;当有氧运动与肌肉强化运动结合时,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0%。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