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 是古代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各种民族的泛称。百越诸民族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种泛称、一种地理称呼。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
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百越”是北方中原诸部落对南方越地诸古老部落的泛称。
北方中原人在文字上对南方“百越”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扬”即“扬州”,在今江苏境内的长江北岸;“汉”即“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东南走向注入长江。也就是说,汉江、长江以南都是“百越”之地。
百越族的来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
一是认为百越族出源于夏民族,即“越为禹后说”;
二是认为百越族是由当地原始居民发展而成,即“土著”说;
三是认为百越是骆越后裔,即“骆越后裔说”。
但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后者更为可信。夏族和百越族不但姓氏不同,分布区域和文化特点也不同。因此,百越族的来源和形成,尽管也包含一些其他民族的成分,但主要应是由当地原始先住民发展形成的。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句吴、于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这些部族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实证表明,百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不是。有研究发现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百越民族。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吕氏春秋·恃君览》,《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先后著录于记载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夔越、山越等。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大体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两种。
这些百越人迁移到了云南之后,本来云南就有很多土著人,这些百越人同这里的土著们,通婚,渐渐的形成了一个民族,就是以云南地区为主体的傣族,在宋代和元代的云南地区,傣族还有一种称号叫“水傣族”。
百越”只是古代中原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过秦论》中有“南取百越之地,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如“吴越”分布于苏南浙北一带、“闽越”则分布于福建一带、“扬越”分布于江西湖南一带、称为“南越”则分布广东一带、“西瓯”在于广西西部一带、“骆越”在于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其中,“南越国”是秦朝南海郡郡尉赵佗乘秦末大乱之际,控制了南海郡,并于公元206年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瓯雒国,公元前204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不过,“南越国”最后被汉所灭。
至于“百越”是不是越族,理论上讲还不应该称为族,因为在公元前,汉族也还未形成,所以,“百越”和“汉族”一样都还未称为什么族,都还是各自的部落而已。“百越”只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一种泛称。
后来,大部分的百越部落在汉朝时代与中原华夏部落共同互相融合为汉民族,没有融入汉族的部分百越人演变为壮族、布依族、黎族、侗族、傣族、毛南族、水族等西南少数民族,越南人也是古代越人的分支。
不是,比如后来的秦军主将赵陀就是原赵国人
百濮与百越是出自于同源。
古代的濮和越、百濮和百越是一个民族
在一些文献中所记载析濮和越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濮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族系之一。最早记载的史书是《竹书纪年》和《大戴礼》。殷商和西周时期,基本地区或中心一带,应在长江以南洞庭湖地区和五溪一带。其文化影响,南边可能到达长沙或长沙以南地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下一篇:闽南小年习俗? 闽南腊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