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渔船出海俗称"开洋"。第一次"开洋",要用猪头供奉.一汛结束也用猪头等祭品谢龙王,俗称"谢洋"。渔船必以早稻秆烟熏一遍,又以布制红白各色三角小旗数面,每旗各书其出地附近之神名于上,分插船之首尾,冀其保佑安全。又必携带盐、麦、米、字纸灰、佛马香帛等物以为镇压海上遭遇怪异之用。渔船上忌家有红、白事或未满月之人,忌妇女上船。祝愿时不可以满载为词,亦不可以捕大鱼为句。渔船回埠,行路求乞之人,俱可取讨,谓之"讨嗄饭"。万不可用"抽丰"、"抽头"等语。船上,忌双脚悬于船舷外,以免"水鬼拖脚",忌头搁膝盖、手捧双脚姿势,此态象哭,不吉利。忌在船头(龙头)小便;船上吃饭,先吃鱼头,意示"一头顺风",盘中的鱼不可翻身,亦不得先攫食鱼眼,隐示"翻船"。
此外,如"塔"曰"星","十"或"石"等字为"赚"。因"塔"为"坍","石"、"十"近"蚀"为蚀本。出言必以吉利为主。遇到不吉利的谐音、方言都用改称。如石浦叫"赚浦"。猪谐音"输",猪头改称"利市",猪耳叫"顺风"等。
渔家世俗有吃鱼怕“翻”的忌讳。吃盘中之鱼从不将鱼整条翻转。因为他们常在海中捕鱼,最担心的就是翻船,由此忌“翻”;渔人忌将碗筷丢下海中,因为随手将饭碗丢进海中,意味着看不起渔家及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渔人在海上行船或作业,遇到漂流尸体,禁忌不予理睬,而要把尸体打捞上岸埋葬,如捕鱼时捞到人或动物骨头,禁忌丢回大海,而要拾上岸放在“万福公”;家里死了人,禁忌到别人家里去,也不宜外出探亲;凡参与操办丧事的人,禁忌参加操办喜事;渔船上的渔民如家中有人生育孩子,下海时要在神像前烧“金”和“香”如家中有丧事的人上船须烧“金”“香”烛”;妇女上船时不能从船头坎走过。
以上俗习,解放后已大部废除。
船头拜北:
即在船头朝拜北斗星。冬季,上岸的渔船船头一律朝北。当火把绕船的时候,船主在船头设香案,摆供品。而后敲响六面铜锣,点亮四盏红灯,升起两面三角神旗。船主在雄浑的锣声中点着香炷,跪在船头向北三叩首。祈求北斗星来年渔船下水继续为其指引航向,逢险化夷。
跑火把:
老世年间,北塘养船户在大年三十子夜时分,把用绳捆好的芦苇把子点着,由两个人扛着先跑遍各庙,而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的渔船跑。这就是跑火把。那时,每养一只船要两支火把,火把是渔船的两倍。成千近万的火把一齐出动,把渔乡的除夕夜照得如同白昼。火把由铜锣开道,神旗和纱灯导引,火把在后面紧紧尾随。各路火把窜街越巷,此没彼出,其景如龙腾蛇舞,热闹非常。?届时,各庙的庙门洞开,明灯高悬,迎接火把。船主依次在各庙进香后,再跑到河沿绕着自家渔船边跑边喊:"大将军(大桅)八面威风","二将军(二桅)开路先锋"、"船头压浪"、"舵后生风"等吉祥口号。直至火把燃尽。
起驳:
代为运输的意思。除夕夜的起驳,寓意经过跑火把、拜北斗这番忙碌,船主家的渔船已经鱼虾满舱,装不下了。需要有人帮助起点走。所以,每当跑火把过后,便有一些无业闲散人以及孩子们高喊着"起驳起来"拥进船主家。船主高兴地将点心、花生、栗子、柿饼子之类的食品分赠大家。这些人用衣角兜着食品,也高兴地喊着"一网打两船,一网金,二,三网打个聚宝盆"走了。旧时,贫寒人家过年置办不起小食品,起驳便是他们获得"过年"的机会,做起来是十分认真的。船主也情愿舍些果品图个吉利,这就使整个起驳活动由始至终充满了喜庆气氛。
除夕夜观年景:
子夜时分,除旧迎新之际,养船的人家都要发神纸。(旧时,渔民在子夜时分焚化供奉的诸神像,寓意送诸神离位升天。)之后,全家老少跑到院子里观天望风。倘若满天星斗,风平夜静,便高兴地喊一声"好天!"这一年,人船平安有天保佑了。这时,若是听见了猫叫,因应了"猫叫有鱼"的说法而喜出望外。认为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
腊月初八—腊八粥腊八节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现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年猪
割年肉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熬一宿
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这一天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在年三十晚上,中国人一般都会整晚通宵守岁。俗语叫做“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孕妇过年主要是注意安全,现在一般都是回农村老家,出门散步最好出门有人陪同,吃的方面不要太油腻。人群聚集的地方最好也不要去,人多难免有抽烟的,二手烟对孕妇和胎儿都不好,万一不小心被人撞倒就很危险了。
初一拜年必须要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初二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需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23祭灶神,打扫卫生,30除夕,上坟烧纸,给过世人送钱,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放炮吃饺子,拜年。初二,新婚夫妇走娘家,娘家待新客。初三,闺女走娘家,给刚过世老人上坟烧纸。初五,是鬼节,吃饺子,叫捏鬼嘴。十三到十六,是元宵节,放礼花,挂灯笼,小孩挑灯笼,十三、十四叫“试灯”,十五,是正灯,十六叫末灯。二月二,龙抬头,不许吃面条,要吃煎饼和汤圆,在地上挖小坑,放五谷杂粮,用草木灰围圆圈,叫围仓,预示今年五谷丰登。
腊八喝粥:
腊月初八,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俗称农历小年,也有地方称腊月二十四是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扫尘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传说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下界查访时,会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炖年肉:
腊月二十六一到,就进入准备年夜饭的时刻了,人们会上街置办年货,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去宰鸡: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贴门花。
因为正月初一到初五传统是不能动火的,因此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的食物,发面不容易坏,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八会打糕蒸馍发好面。贴门花,贴红春联。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贴上春联、门神画。挂上红灯笼,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蒸出一些枣糕、佛手等形状,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蒸馒头的寓意是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同时,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迎回灶君吃年夜饭守岁:
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年夜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这一天是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旧岁至此而除,人们共同守岁企盼新年的来到。欢声笑语迎辞旧岁,鞭炮声声迎新春。
西藏过年是超级热闹的,过年了藏族会跳舞,搞很多活动,几家人聚会是会唱歌跳舞,
奉节的过年习俗有:
一、
1、扫尘,贴门神、春联,倒贴福字,购年货,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2、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看春节联欢晚会,吃饺子,放爆竹,玩到夜深,称为守岁。
3、拜年: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4、登高:奉节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常常在春节这几日举家出游到农村已逝先人的坟上去扫墓,清除坟上杂草,培土,挂上坟飘,放爆竹,点香,烧纸钱,磕头,寄上相思,也为祈福。
5、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奉节人有句俗话:初一不出门,初二走家庭,初三初四走老丈人。
二、
1、打扬尘打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奉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奉节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和“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杀年猪“管它有钱没钱,先杀个肥猪好过年!”杀年猪,是奉节人过年的“必杀技”。过年前,奉节人都会宰头猪,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热闹闹的杀猪饭,亲朋好友围坐在丰盛美食桌前分享快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带来的不只是热火朝天的年味,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3、熏腊肉熏腊肉是奉节人的腊月间最热闹最精彩的重头戏。人们将鲜肉腌制数天后取出来,再用柏香枝烟熏,这肉会变得色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烟熏的腊肉可保存很久而不变质,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4、灌香肠灌香肠是奉节人准备过年美味的必做题,相比于腊肉而言香肠更容易携带,做起菜来也更便捷,甚至只须洗干净,在煮饭时放在米饭上,等米饭熟了,拿出来稍稍一切、无须油盐,已然是一道香喷喷的美食。
5、吃刨猪汤吃刨猪汤的魅力,不在滋味,而在气氛;吃刨汤的过瘾,不在喝酒吃肉,而在动感热闹;吃刨汤的美食,在于自然本味。吃刨汤的客人越多,气氛越热闹,主人越高兴。期望来年平安红火。
6、磨汤圆面汤圆是奉节人过年必备的食物之一,过年过节每家都会做很多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汤圆的营养非常丰富,味道非常甜。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南方过年有办年货、扫尘、祭灶神、贴对联、吃年夜饭、压岁钱、守岁、拜年等习俗。
上一篇:广州购书中心停车攻略?
下一篇:墨尔本大学几本? 墨尔本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