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万家喜庆,接新年城乡同乐。洛阳历史悠久,传统的过年习俗丰富多彩,但大同中又有小异。年三十儿 花门儿 “年三十儿,贴花门儿。”这“花门儿”,说的就是春联。经过“祭灶”、“扫房子”、“割豆腐”、“割肉”、“剪柏枝”、“挖河沙”、“打酒”,到了贴春联,已是迎接新年的最后一道程序了。贴上春联,再伴着欢欢喜喜的心情熬上一夜,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就来了,欣欣向荣的新一年就到了。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文化底蕴深厚,春联文化源远流长。除了春联,地处东部的偃师又有贴门花的习俗。这习俗,主要流行在偃师伊河以南地区。旧时每到腊月,农家院里,太阳底下就三三两两坐着剪门花的妇女,她们拿来红红绿绿的彩纸,折叠后剪出花边和图案,图案的中心一般是一个 “福” 字或者“春” 字,也有巧手女子剪出“麻姑献寿”等图案,寄托了人们期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些年,会剪门花的少了,但集市上到处都有卖门花的,这也成了农村市场的一个商机。这些门花,要到大年三十儿贴春联时一起贴。有的贴在大门门楣上,有的贴在屋门门楣上,还有的贴在院子里供奉天地全神和老灶爷的神位上边。少则贴一个,多则三四个。有的大门上中间贴着个大的,两边两个小的,下面挨着贴三个小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有的家庭因为贴有门花,干脆把对联的横批也省了。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除了比吃、比穿、比压岁钱外,还比谁家的门花好看。 贴春联是为了喜庆,但在洛宁,除了迎新接福,春联的意义还有很多:其一,谁家一贴上春联,讨债的就不能进这家的门了,多少钱财也只能等到过完春节后再来了。其二,春联只要一贴上,家里的东西都不能外借了,只进不出,寓意守住钱财,大吉大利。
这个新年,我过的别有一番滋味,其趣事,也是源源不断的“飞”来。
放烟花,是我们传统节日的必要活动。我们几个小孩子在大年夜也玩起了烟花游戏,誓要“不累不归”。
漆黑的夜晚,因为缤纷美丽的烟花而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我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烟花,我掏出火柴,点燃了其中的根“电光棒”。顿时,它发出五颜六色的异样光芒。我们挥舞着电光棒,在空中划着优美的弧形。我的身边闪闪发光,美丽闪亮的烟花都把我包围住了,我们在光亮中唱着、跳着,空气中荡漾着我们欢快的笑声和嬉戏声。这时候,我们也点燃了其它的烟花,各种烟花闪耀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响着有节奏的交响乐。啊,天空上眨着眼睛的小精灵也为我们欢呼、高兴呢!来自四面八方的烟花“争相开放”,我发现人们的笑容也更美了。
有些小孩子也搞起了恶作剧。他们在胆小的女孩子中间点燃了火炮,只听“砰”的一声,正沉迷于美丽烟花的女孩子可被吓破了胆,一声尖叫给这绚烂的夜多添加了几分色彩,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在夜里打闹着……
这一夜,是多么的开心,多么的快乐,我们从繁忙的学业中解脱了,仿佛又回到了美妙的童年。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只要保持轻松的心态,笑对人生,快乐一定会永远相随。这便是我的寒假中领悟的道理
沭阳的春节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蒸馒头
妇女忙于蒸馒头之类的面食。记得小时候,过了腊月十五,农村就有一种过年的迹象,各家忙劈柴火,因为那个年代不仅缺少粮食,连草都没得烧。所以连树根都当宝贝一样收藏。到了临近春节,需要蒸馒头,所以就把这些木柴拿过来劈。
2、打牌
每逢春节,男同志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是打麻将或打牌,而且总是要来点彩头的。
3、玩乐
小孩乐于吃和玩。过去比较穷,平时难以吃到鱼肉之类,过年了,能吃上几顿美餐,当然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初一早上能得到父母赏的压岁钱,那就是最美好的回忆了。
4、贴春联
沭阳和全国各地一样,每逢春节,各家各户贴春联。把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憧憬浓缩成一副对联,贴于门上。
5、走亲访友
平时忙于工作,难得有空闲。过年了,大家都在家里,所以请亲戚朋友来聚一聚,唠唠家常。
6、吃饺子
沭阳人吃饺子的时间和别处有点不同,其它地方大多是在除夕夜里零点前后吃饺子。而沭阳人是在初一的早饭时吃饺子。而且初一的饺子还有个很吉祥的名字:弯弯顺。寓意来年事事顺意。
7、放爆竹
过去沭阳人都是在初一早上四五点以后开始放爆竹。但如今,家家都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过年,所以大多是在除夕晚上看完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放爆竹。
8、吃年糕
初一早上起床时,会发现床头有几片年糕,这时大人们除夕晚上就备好的。意为节节高。
9、跳财神
过去人穷,把发财的愿望寄托于未来的一年中,所以跳财神成为一种过年的风俗。但现在很少能看见了。
10、守岁
为祈求来年喜庆,人寿年丰,举家明烛焚香,坐以待旦,谓之“守岁”。 焚香敬神,室内燃大盆火,预兆吉利。把火烧旺,象征来年“红火”,诸事顺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时间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概念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对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见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 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一是点香灯
家里祭祖一般都放在正屋的堂屋内,也称正堂、正厅。有两种情况:如堂屋内设有神龛(有的地方称家仙),先将神龛上的油灯(一定要用植物油)和香点起来,如没有油灯,也可用红色蜡烛代替;如果堂屋内没有设神龛,油灯(蜡烛)就放在八仙桌或方桌的上方,中间和下方放贡品。
二是上肉类贡品
肉类贡品的制作要用整体的,如整个猪头、整只鸡、整条鱼,忌切碎。在煮肉类贡品时,只许放盐,其它调料一律不能放,尤其禁放辛、辣、香的调味品,如辣椒、生姜、蒜、葱等。这是除夕的家中祭祖和中元节家祭祖的区别,除夕更为古老和庄重,更为讲究,而中元节祭祖时,可以将肉类菜炒好,能放各种调味品,祭祖完毕就可以吃。除夕祭祖的肉类菜祭完祖后,还要切碎,回锅做过。这种原因是,除夕的祭祖,除了祖先外,还要请各路大神,与古代祭祀的禁忌没有区别,而中元节以祖先为主,所以贡品的做法有区别。
摆好肉类贡品后,放鞭炮烧纸,迎接祖先。有的地方由一家之主在堂屋门口手持一份祖先的名单,要一一喊到,有的地方则喊祖先之中几个熟悉的先人,委托他们把所有祖先请回家里来。前者用时比较长,现在很少有人采用,后者比较简单,用时也很短,为绝大多数人采用。
三敬酒
在上肉类贡品的同时要摆酒盏,有的地方摆三只酒盏,有的地方摆五只酒盏,有的地方摆一桌酒盏,地方不同,习俗上是有些差异的。接了祖先后,开始为祖先敬酒,也就是向酒盏内倒(筛)酒,一共要倒三次,也就是三巡。倒酒时要注意的是,一是不能一次倒满,每次倒一些表示意思就行了;二是不能三次连一起,一口气倒完,每倒一次要停一停,相隔几分钟,就仿佛有人坐在那里喝酒一样,等人家喝完再倒。
四是撤下肉类贡品,上糖果糕点,敬茶
酒过三巡,要撤下肉类贡品,同时敬上糖果糕点,然后敬上热茶。
河南春节有贴春联、包饺子、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看春晚、扫尘等习俗,在小年期间,家家户户就会将家里打扫干净,进入大年三十时,则会在门上贴上春联,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大年三十晚上零点过后,才会一起吃团圆饭。
1、贴春联
河南春节有贴春联的习俗。在大年三十早上,每家每户就会在门口贴上红色的春联,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而且有些地区会在窗户上贴上红色剪纸,寓意红红火火。
2、包饺子
河南春节有包饺子的习俗。在大年三十当天,家里的女性会早早的揉面,并将其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发酵,然后准备馅料,晚上和家人一起擀皮、包饺子。
3、吃团圆饭
河南春节有吃团圆饭的习俗,而且河南春节的团圆饭是在除夕夜过后吃的,也就是在春晚结束、守岁结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
我们广西北流这边就是除夕前把所有的东西都清洗干净,年初一不洗衣服不洗澡的,当然过了初一晚十二点就能冲凉了,初三前也不洗头,正月都不洗被子不剃头的哦!!!
山西民间节日风俗 二月二 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不成节日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秽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添仓节 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添仓节的具体日期是在每年旧历正月的二十五日。添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是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这就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添仓节,在山西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添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添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并把饼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添仓。有的地方在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那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了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庄稼在那个月需雨水最多,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桃花节 三月一日为桃花节,这真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节时,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 寒食节 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这一天吃冷食,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寒食节,已经延传了二千多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走麦罢 走麦罢,是山西晋南特有的风俗习惯,走麦罢,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 乞巧节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民间姑娘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地区,乞巧节的民间风俗也颇为盛行。在山西晋南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的古河东地区。往往在七夕这天,习惯用油面糖果蜜作成巧果和西瓜敬牛郎与织女,为之乞巧。现在民间,往往在七夕夜全家吃西瓜以示纪念。还有的,七夕夜,姑娘媳妇于自家庭院、村中祠堂、针线包随带、烧香摆供,向织女乞巧。 敲锣儿节 太原市娄烦县的天池川,有条小河名叫天池河,河两岸有大小几十个村庄,每逢农历七月有“过节”的风俗。初一至月底,天天都有过节的村子。遇到过节的日子,和每年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门上贴着对联。白天,男女老少敲锣打鼓,穿着新潮的衣服扭秧歌,唱着预祝丰收的小调和祝贺天下太平的歌曲,载歌载舞,欢乐非常;晚间,如办喜事一般,家家点旺火,放鞭炮,门上挂灯笼,还有八音会挨门逐户吹奏,一直到深更半夜。因为“过节”,村村都敲锣打鼓,所以,当地人把这里的这一节日取名为“敲锣节”。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这个农历时节,已是气候转冷时。民间老百姓迷信色彩严重,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钱化纸,对故人示以祭奠,这种风俗,已经延续几千年。 过 唱 太原郊区,有一种乡俗,老百姓称之为“过唱”。过唱时,乡里人要请城里的戏班到乡间演出。过唱一般一年一次。多选在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左右,其他时间也有,农忙农闲错开,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过唱既是民间的传统风俗,也是乡间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还是乡间串亲戚、走朋友的节日,至今仍然“红火”非凡。
肥东大体和合肥春节习俗差不多,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年饭一定要有鸡鸭鱼肉等食物,吃饭的时候每碗饭要留一点,意味年年有余,有的地方是晚上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到老舅家拜年,然后其他亲戚从初二开始拜年。
满族过春节,在时间上基本与汉族一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过小年,要做黍叶饽饽、椴叶饽饽、菠萝叶饽饽,实际上是用黏米面包小豆馅做成的黏豆包,农村很多人家在腊月的后几天就把豆包做出来,放在室外的缸里冷冻,过年的头几天因忌动刀剪而且宾客往来较多,有时无暇做饭,把缸里的黏豆包拿出来,放在锅里馏一下就可以当顿饭吃。再有一种类似黏豆包的面食,是包馅后擀成饼状,入锅烙熟,俗称“黏火勺”,也同属“黏饽饽”一类。喜吃黏食是辽宁满族饮食风俗的一大特点;此外,还有豆面饽饽,也称豆面卷子、豆面折子(民间称驴打滚);除夕要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马,很多年轻人不懂这门手艺,好在商场、超市各种包装精美的萨其马随处可见。
满族还有一种做法和口味都很独特的面食,俗称“酸汤子”或“汤子”;辽宁民间最著名的满族菜肴就是白肉血肠了。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