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或后两天。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十分受劳动人民重视的礼俗。
我国的清明节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它安排农事活动。《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至清明,气温回升,冻地融化,雨水增多,正是农民耕种的大好季节。劳动人民根据节气的迟早安排农业,进行耕种。孝义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
除夕的习俗主要有吃年夜饭、放鞭炮,贴对联、守岁
v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
以前就有组织放烟花,鞭炮,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
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在清明节时,如果家族中有人组织就集中祭扫祖墓,一起吃饭,杀猪或宰羊对先人祭祀,要请道士先生做一晚法事,这天要开会读祭文,在祖坟上放鞭炮
清明节地习俗,为大家整理所有清明节习俗大全,清明 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 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 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 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 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会煮糯米饭,然后做发糕,杀鸡到山上去扫墓。
答:孝感清明节习俗:清明前一天,大人孩子要洗澡。
在孝感,祭祖又叫上坟,上坟之前人们不能吃早饭。而且清明的前一天,上坟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显出祭奠的诚意。在古时候,女人是没有权利去祭祖的,除非是年纪很小的小女孩。
祭祖一定要带上一些东西,比如鞭炮,铁锹,锄头,还有黄表纸。祭拜时,大人们会先扯掉杂草,再用铁锹,锄头等在坟上修理一下,换上新土。坟呈三角形形状,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几张黄表纸。接着就开始放鞭炮、磕头。祭完回家,还要在家里的每个门前插上杨柳。
上坟扫墓,献鲜花,送纸钱,放几盘水果之类,表达对失去的老辈子的记念。
祭祖,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