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东南亚的出现和中国秦汉王朝在越北地区确立统治,大致上止于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之交。
早期国家时期东南亚居民活动的主要地域的中心,从山地转向沿海,或大河流域更为广阔的地平地带。如红河下游地区、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和湄公河下游地区。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文化,仍然保留了原始文化的一些特点。主要是儒家文化传入;在中南半岛的占婆、扶南、真腊、骠国、堕罗钵底和海岛的室利佛逝等国,主要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
属于大河流域的主要有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红河下游地区,以湄公河下游为中心的扶南王国、真腊王国和早期吴哥王朝以及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骠国;属于沿海国家的,则主要有占婆、暹罗湾沿岸的堕罗钵底以及马六甲海峡和海沿岸的室利佛逝等国家。
东南亚菜系历史悠久,近100多年流传至今,也有改良。
东南亚菜系包括东南亚以及南亚部分国家如泰国、越南、印度等的特色菜。典型名菜有美味蛋包饭、咖喱红薯小鸡块、辣味金枪鱼、泰式菠萝饭、印度咖喱海鲜焗饭等。
东南亚菜系,它最大的特色应该是酸,辣,口味重。东南亚地区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属于热带气候,我们都知道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而东南亚地区的人们也没有例外,他们所处地理位置又热又湿,导致他们的口味比较重,而且他们的所有料理,不管是汤肴还是菜品,都需要酸辣来刺激他们的味蕾,这样他们才觉得比较有胃口。
胡椒是印尼历史上香料贸易毫无疑问的主角。尽管不是胡椒的原产地,但是印尼早在宋代就成为胡椒的输出国,到上世纪90年代末,印尼胡椒出口量全球占比一度超过了30%。近年以来,由于受到越南等其他地方胡椒出口的冲击,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世界上胡椒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原产地印度。
1769-1773年,暹罗和越南爆发战争,这同样是因为柬埔寨的王位纠纷。
在18世纪后半期,越南爆发了著名的西山起义,西山起义军领袖阮惠就和泰国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当时越南旧阮残余势力逃到了泰国(暹罗),试图引入暹罗来干涉国内政局以再起,暹罗国王也希望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派大将昭曾、昭霜率士兵二万、战船三百艘,从曼谷出发,渡海攻打越南嘉定,结果被阮惠痛打,1785年1月19日-1月20日,双方爆发沥涔吹蔑之战,暹罗军被杀万人以上,助阵的高棉军(柬埔寨军)也有上万被杀。
东南亚石油资源丰富,比如印度尼西亚,文莱产量大,它们都处于大陆架地区。
东南亚国家产生于公元前后,即早期国家在东南亚的出现和中国秦汉王朝在越北地区确立统治,大致上止于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之交。公元前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生了一个急剧的转变。
新石器社会后期东南亚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人口不断增长,使东南亚有了开发和发展大河流域地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外交往尤其是与印度和中国的交往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人口向沿海地区聚集,并在内外因素影响下产生和发展了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时期东南亚居民活动的主要地域的中心,从山地转向沿海,或大河流域更为广阔的地平地带。如红河下游地区、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和湄公河下游地区。
吴哥窟,仰光大金塔,婆罗浮屠。
书吧是近些年在一些城市流行起来的一种读书场所,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
西汉初期。
中国考古发现有西汉时的纸质地图,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但当时文献的载体主要还是竹简和帛。魏晋以来,随着佛教发展,纸本经卷才发展起来,早期的纸质文献多为卷轴装或经折装,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现了蝴蝶装,就与现在的书形式差不多了。
宋元流行蝴蝶装,元明流行包背装,明清流行线装。
装帧形式不是鉴定书籍版本最主要的依据,要从内容、印刷、纸质等方面综合判断。
世界读书日又要到啦,对于爱书人来说选书买书,一杯清茶静静地品读一本好书,就是完美的一天。通过书本我们记录思想,传承历史的记忆、传播知识与文化,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书又有怎样的发展演变故事呢?
(一)古老的文字记载
(1)甲骨文
文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商周时期人们很重视占卜。遇到祭祀、征伐、灾害等大事时,都要举行仪式求神问卜,来听上天的安排。在龟甲和兽骨之上,就记录下了他们问卜的种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经过近现代的研究,我们已经识读出了不少甲骨文,带我们走进了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2)金文
青铜器是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重要器物,有礼器、兵器、食器、乐器等。青铜的铸造颇费人力,如传世的青铜大鼎可谓“国之重器”。在这些珍贵的青铜器上,有些会刻有铭文,记录下铸器的缘由,和属于人物家族的回忆。在传世的青铜器中毛公鼎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仔细看看你是不是也能认出几个呢。
(3)简牍与帛书
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有了初期的形态,简牍和帛书是主要的形式。《诗》《书》《易》《礼》《春秋》这些经典大约成于这一时期。不过竹简制作麻烦,使用笨重,孔子因喜读《易》,还发生“韦编三绝”的故事。帛书则是另一种相对轻便的材质,但由于它是用丝织品制成的,成本很高,因此也无法广泛使用。
“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这些都是早期的文字形式和记录工具,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二)读书人的福音:印刷术与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大约在西汉时期,东汉时蔡伦加以改进,纸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纸书逐步取代了此前的各种材料,而纸书具备的轻便、价廉等优势使书的使用大大普及。
另一个改变书籍的重大发明就是印刷术。此前竹简、帛书都为手写,颇费人工,也影响传播范围。而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需求,使传播和发展需要新的形式。雕版印刷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唐代雕版印刷被用于佛经、 佛画等的刻制。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书,从此通过制字、排版、印刷,可以反复利用,书籍成本大大降低,造福了读书人。
这些伟大的发明,对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三)今天的书籍
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的普及,今天我们的阅读早已不局限于纸质的形式,现在你就在津津有味地读一篇手机文字。这些电子化读物是阅读大大便利了,几乎不需要空间的储存,也不受时空的约束。
当今天的我们回忆从厚重到轻巧的书籍发展史,是否也有别样体会呢?
上一篇:泰国普吉岛最佳旅游季节?